返回

208章 超级团结人成吉思汗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208章 超级团结人成吉思汗 (第3/3页)

都在练兵和组织方面。

    不过这些组织,相对于汉地,还是太原始落后了。地中海世界虽然目前比较混乱,但自然条件这么好,其实反而用不着这种低配的版本,不如直接学中原。

    朱文奎很好奇,于是继续追问,那成吉思汗身上,到底有什么最值得学习的地方?脱欢想了一会儿,告诉他,是仁义。

    这个结果差点让朱文奎绷不住,但脱欢却认真给他解释了一番。

    他说,当年成吉思汗被扎木合击败,一度十分落魄。但有人来投靠的时候,他还是尽力照顾。

    有个部落叫照烈部,遭到扎木合的泰赤乌部欺压,于是跑过来投奔他,成吉思汗见他们穷困,就在围猎的时候,把猎物故意往照烈部那里赶。后来照烈部遇到灾害,成吉思汗提出“衣人以己衣,乘人以己马”,把部落里的粮草也分给他们,甚至把铁锅都借给他们使用。照烈部感激涕零,发誓要帮助他战胜泰赤乌部来报答。

    不过,扎木合的实力还是过于强大,因此,部落头人们很快又反悔,反而叛逃回了泰赤乌部那边。不过成吉思汗依然善待部落民,并不因此怨恨他们。后来,那几个头人因为和泰赤乌部的人发生矛盾,被他们杀死,投靠成吉思汗的人反而幸存了下来。因此,各个附属部落都说成吉思汗是宽仁长者,纷纷转而投奔他。靠着这种方式,他才团结起了更多人,最终击败了扎木合。

    至于说残暴,对当时的蒙古人和中亚人来讲,他还真算不上残暴。

    说难听点,很多时候,大家关注的不是统治者残不残暴,而是对谁残暴。如果像成吉思汗这样,对内能分铁锅,对外能带大家抢东西,那么对大多数牧民来说,反而是件好事。

    至于说被屠城的人怎么想……如果能杀一些外人,换来自己人的更好生活,那么大家肯定会踊跃去做的。而如果有人能通过这种方式,团结更多人,让自己人的队伍愈发壮大,那么大家自然会去追随他。

    说到底,只有能打赢,能活下来,才配去谈道德问题。汉人自己战斗力很强,从来不担心被人一拳打死,所以总是追求这种“高端”的概念。然而草原上,这却是各部都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哪有心思关心这么多。

    而且退一步说,这会儿屠城灭国的事情太多了,大家早都麻木了,他不干,那些中亚西亚的军阀也会天天干。很难讲在当地人眼里,屠城算是个多大的不道德……

    朱文奎总感觉有点不对劲,又去问郭康,结果郭康也赞同脱欢的观点。他给朱文奎说,人家老刘家的看家本领就是拉人,这个话是没问题的。

    真要认真论起来,会拉人其实比能打还稀有。成吉思汗本人,更是个超级“团结人”——他连杀父仇人塔塔尔人都能给团结了,然后硬塞进他捏出来的“蒙古”认同之中,也是够拼的……

    当然,要是觉得学习他比较别扭,那也可以学习汉高祖。他同样是以“宽厚长者”著称,擅长拉拢和团结各种各样的势力,最终战胜比自己更能打的对手。这两人都影响深远,一个创造出了“汉”的认同,一个创造出了“蒙古”的认同。可见,真正擅长团结众人的政治家,能创造出多大的成果来。

    不过,别人乐意被团结的前提,是真把人家当自己人,而且能给大家带来实打实的好处。但这一点,其实并不好做到。成吉思汗的后人,就逐渐开始无视自己亲手塑造出来的“蒙古人”,甚至因为这些人是自家本部,反而给他们更大的压力。

    结果,没过多久,很多蒙古人就不再认同“蒙古人”,也不愿意再因为大家名义上都是一个民族,就给蒙古汗王们效力。红巾军起事的时候,就有蒙古人响应;朱元璋刚起家没多久,也能招募到蒙古人加入他麾下。

    等到北伐的时候,四十个蒙古万户,有三十六个都投靠了朱元璋,比元顺帝手下的多多了。短短几十年,当年“蒙古”的主体民族,就这样变成了明朝人。这个对比,就可以非常明显地告诉后人很多道理了。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