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10章 他要罗马授权书,咱们给他写一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210章 他要罗马授权书,咱们给他写一张 (第3/3页)

民组成的步兵,和将近三千名骑兵组成的“蒙古营”,沿着大道向东北前进。他们先经过萨尔茨堡,然后从林茨方向北上,直接赶到了布拉格郊外。

    哈布斯堡家族对此全程保持沉默。

    按照西吉斯蒙德之前的要求,各地的领主都要行动起来,自行拦截和剿灭领地上产生、经过的叛军,防止他们最后汇集在一起,增大围剿难度,造成巨大的灾难。

    各大贵族也纷纷表示,这次的暴动非同一般,叛军出乎意料地强大,已经不是一般的暴民了。所有贵族的共同利益,都遭到了这些强横暴徒的侵犯,因此一定会尽力消灭他们。

    然而,这个规模的暴民,对于哈布斯堡家族来说,有点过于强横了……因此,他们不但没有拦截,还以防御紫帐汗国趁虚北上为借口,把家族控制的主力军队,都调到东线,在维也纳周围扎堆去了。

    蒂罗尔步兵有五个千户。不过和其他那些编制很虚的千户所不同,朱文奎和杰士卡在考察瑞士那边的情况之后认为,以户籍作为基础,以乡里作为组织结构,来进行广泛的征兵和训练,哪怕在欧洲也是有可行性的——因为瑞士人就是这么做的。

    吴藩对于控制比较稳固的地区,也会进行编户籍民,但之前,因为欧洲这边的混乱情况,一直是两个军制并行。一方面让当地人自己组织民兵守卫乡土,一方面用募兵进行地区外的作战。因此,真正的“兵”,和民众是分离的。

    而在这里,则开始试行兵民合一,对民众进行普遍的编组和训练。相应地,也会给他们更多机会,让参军的人获得更多政治权力。瑞士人对这一套很熟悉,当地人也能够接受。山下的意大利城市,倒是有人不想出征。不过,他们也不排斥军事化的组织和训练,而且乐意出代役金,因此,也不是太大问题。这些年下来,当地的制度,也愈发成熟了。

    至于骑兵,现在的“蒙古营”虽然带个蒙古名字,但其实大部分士兵已经不是蒙古人了。当年参加过保路战争的蒙古奴隶,如今还在军队里的,基本上都是军官了。

    现在,蒂罗尔山区的蒙古人,大部分也都在开垦土地,过耕种生活。一些手艺好的,也有跑去意大利当工匠的,但早就没人以放羊为主业了。

    虽然在那次之后,也有一些获释蒙古人、钦察人慕名而来,但如今的“蒙古营”里,大部分士兵其实都是当地人。不过,他们依然保持着骑兵传统。

    当时的战争影响深远,保路运动的成功,和之后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几乎重塑了当地的社会。而在这个过程中,对大明最为忠诚的群体,就是这些外来的蒙古人。

    他们在战争中最为积极,表现出色;之后的建设中,贡献也很突出,给当地人带来的收益,已经远大于他们作为外人,额外分走的那些资源。因此,这些人颇受当地人的赞许,觉得他们是值得尊重的勇士。

    一些希望从军建功的青年人,甚至刻意去学习蒙古人的衣着打扮,练习骑马、射击。当然,随着一批又一批新兵的加入,蒙古人的比例越来越低,这些行为也和真正的蒙古人越来越远。按郭康的说法,只是一种建立在当地人自己理解基础上的蒙古cosplay罢了。

    至于那些真正来自草原的蒙古人,他们反而不怎么怀念游牧生活,甚至都没有这些模仿者积极……不过练习骑术,终归是有好处的,因此也没人特意去管。

    他们赶到之后,朱文奎的军队实力大增,终于有了和敌人主力决战的底气了。

    几天后,有消息传来,唐赛儿率领的前锋,已经提前赶到位置。不过,波兰人的速度也很快,双方在抢占几个重要堡垒时,已经开始交手。

    不过,目前的形式对于己方有些不利。当地贵族本来还在摇摆,但见到波兰军队之后,又倒向了对方。因此,抢占关键位置的任务,并没有顺利完成。唐赛儿现在已经决定后退,前来和他汇合,让朱文奎先准备好营垒工事,因为这次可能又需要进行对峙了。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