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9章 冲击力不行就用大炮冲击 (第2/3页)
别,大家又会开始着手发展重步兵了。
重骑兵要形成战斗力,只需要一些军事贵族或者门阀。但重步兵要形成战斗力,需要的是广泛而可靠的动员能力,完善的军事和民事组织,以及普遍而有效的军事传统。那些好勇斗狠的民族,可能会涌现出一批传奇的武士,但只有真正的“战争民族”,才能让战争机器完全运转起来,源源不断地输出合格的重步兵,而不是一次性的炮灰。
如果说,维持重骑兵需要的是大量的金钱,那么维持重步兵所需要的,则是国家的合法性,以及整个族群的向心力和军事传统。这些东西虽然不要钱,但认真算起来,比钱可要值钱多了。
能达到这个标准的族群,在整个历史上都少之又少。郭康他们干脆直言,天下能称得上“知兵”的,唯有汉与罗马罢了。其他人,无非都是些土鸡瓦狗。略微学到一点皮毛,都足够出人头地了。
按照紫帐汗国的观察,一个草原部落,要是有一支重骑兵,那么就能在当地称霸;如果有一支可靠的重步兵,那么就有了打出草原的实力。蒙古人崛起的时候,虽然给欧洲这边留下的印象,都是来去如风的骑兵,但在真正激烈的中原战场,有众多硬仗,就是靠下马步战完成的。单靠骑兵,没法实现战略目标。而等蒙古人不再会下马打仗,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其他军队,他们也就成了蒙古军队里最弱的一环了。
而且这个情况,也不是蒙古人独有的。按郭康的说法,早在匈奴的时候,就是如此了。
中原和草原其实是个对立又统一的体系。当中原实现大一统的时候,草原上也开始形成统一的游牧帝国。冒顿和秦末的诸位豪杰,都是在秦二世元年起家的。匈奴灭东胡、逐月氏,也和汉朝的统一几乎同步。
早年的时候,匈奴的军队多是骑兵,打硬仗的能力很差。到老上单于之后,军队实力也和汉朝一样,进一步发展起来。在汉朝人留下的绘画和描述中,匈奴方面已经出现了列队持戟作战的重步兵,和使用蹶张弩的步行射手。
相比于天天被汉军骑兵追着戳的骑射手,这些能够列阵和汉军对战的重步兵,才是单于本部军事力量的最好体现,也是他们压制其他部族的底牌。毕竟,从安息到朝鲜,大半个亚欧大陆,基本上也就这帮人能跟汉军正儿八经打打野战了。其他那些,更是经常连一回合对射都撑不住……
后来匈奴离散,郅支单于只剩下上千人逃到西域,当地人都不敢得罪他。郅支性情残暴,动辄残杀贵人,凌虐部众,然而周围的康居、乌孙人,坐拥上万骑兵,都不敢违逆他。直到汉朝消灭郅支,匈奴的影响才消失。可见这威慑力有多大。
所以,在看待战术的时候,就容易给人一种“穷人才玩骑兵,有条件的都去准备重步兵了”这样的感觉。哪怕紫帐汗国自己这边,也经常这么看,觉得骑兵不稀奇,而拥有良好训练,能够进行土工作业和工程施工的重步兵,才是军队现代化的标志。
而唐赛儿他们的问题,也就在这里。
之前,她自己也说过,义军在战斗中,经常面临冲击力不足的问题。而郭康他们也早就指出,问题的关键,是正规化的水平不足。
农民军虽然也会进行训练和整编,有条件也会招揽正规军的士卒,乃至中下层军官,但相比于明军正规军,他们的组织还是太草台了。因此,也只能使用“丐版”的战术,没法真正发挥骑兵的冲击力。
而李玄英分析了一套之后,大家发现,不仅是骑兵有问题,他们这边,步兵的缺失也是个非常要命的情况。
可能是为了以弱制强,在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与官军周旋,唐赛儿她们这派,传下来的兵法里,着重讲的都是如何提高军队的机动能力,尽可能四处出击,让官军疲于奔命。说得难听点,其实就是传统军事理论中,草原游牧民那个定位。只不过,是借助民间乘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