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4章 我是奥斯曼部落派来的罗马使团,和大秦国有什么关系 (第3/3页)
瓶送给了他。
朱文奎把礼物带回去之后,马王妃看了瓷器的年款,发现时间很近。但这段时间以来,爪哇那边一直在交战,海上按理说是没有来往的。陆路的商队,按理说也不可能随便把这种用于赏赐的瓷给私下倒卖出来。不过,具体的原因,也确实说不清楚。
等之后,接触的多了,他们才发现,“大秦国”其实就是这些“罗马人”走海路的商队名;“紫帐汗国”则是他们走陆路的商队名……
而且不仅如此,后来梅尔特姆等人也频繁出入郭氏宅邸和宫廷,连带着一批小亚的土库曼人,也趁机和紫帐汗廷混熟了。他们和脱欢等人商量,说当年罗姆苏丹国还没有完全瓦解的时候,曾经当过伊儿汗国的附庸,也给大都那边朝贡过。在朝贡的时候,他们自称的是“罗姆”,实际上就是“罗马”的当地发音。因此,除了“大秦”,中原那边,应该也有“罗马”的记录。
而之前,紫帐汗国朝贡的时候,都是自称“大秦”。因为汗廷自己都一直认为,“大秦”就是“罗马”在中原的汉语名。
而且,为了套近乎,派去的使者,都是汗廷选出的文化人,进入明朝之后,是直接用汉语和人家交流的。明朝人对此,引以为奇,因为确实没想到,传说里的大秦国居然真的这么“类中国”,都开始教汉语、学汉字了。因为这些原因,记录也十分明确,不会有翻译误解的问题。
经过他们查阅记录,最后发现,哪怕面见朱洪武合罕本人的时候,使者们也是明确用汉语自称“大秦国”,就没有提过“罗马”这两个汉字。所以,这个名号,现在也可以用起来了。
他们之前,已经有了希腊-巴尔干风格的“大秦国”朝贡团;后来,又有了蒙古风格的“紫帐汗国”。现在,大家可以合作,再组建一个突厥风格的“罗马”朝贡团,再蹭一个朝贡名额去。
小亚的那一群贝伊国,都和罗姆苏丹国有些关系,可以出人去朝贡。但是这些国家都太小,凑不够朝贡团所需要的资源,到地方估计也赚不了太多。因此,大家决定,推举紫帐汗国为盟主,他们负责组织使团商队,其他国家则合伙出使者、翻译、护卫等“演员”。
按计划,他们要走巴比伦——波斯——呼罗珊——河中——东察合台这条路线,和之前两条,都做出区别。因此,还要一路上提前做好准备,以贝伊们的名义,打点好路途,给使团做掩护,免得被明朝发现。
至于使团正使,也得找个合适的。紫帐汗国那边的外交官员,现在都太文绉绉了,实在过于“大秦”。而各个贝伊国的代表,又都是经商出身,习惯了油嘴滑舌,一看就是奸诈的商人。总之,虽然这些人确实都擅长外交,肯定可以完成谈判工作,但恐怕没有符合这个人设的。
最后,有人把奥斯曼都拉了进来。
被帖木儿打爆了之后,奥斯曼的几群残部,跑到布尔萨周围的山上,当起了大王。其中最大一支,就是巴耶济德的长子穆罕默德·切莱比率领的。各国使者们考察了一番之后,认为他们这些人,一看就都是突厥土匪的面相,可以说非常合适了。
因此,大家最后拍板,决定由奥斯曼扮演罗马,出使明朝,争取再要来一个朝贡名额。
只是这时候,因为朱文奎那家人的活跃,明朝对紫帐汗国的了解,也迅速增加了。朱文奎等人也去劝脱欢,没必要再去整这个活儿了。经过一通游说,这件事最后才不了了之。
当然,小亚众人还是比较可惜。尤其是奥斯曼方面,一直嘴硬,给朱文奎等人说,他们出门也是罗马使团,和大秦国有什么关系。朱文奎也只好想办法糊弄,最后才把事情给盖过去。
虽然这些事情,多少让人有点戏剧性,但这里终归还是太远,明朝绷不住也没辙……甚至连“大秦国”和“紫帐汗国”都没有取消,因为海路确实不太通,他俩也确实从未一起出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