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6章 大耳朵羊吃不胖,波斯传统身体棒 (第2/3页)
其实是一家。不过在这之前,哪怕是在以往的阿拉伯征服中被天方教势力控制的地区,这些波斯文化和技术,也没有那么深入基层。大量的技术革新,反而是在以文化水平低、管理方式粗暴的突厥军头治理下,才得以在印度铺开的。
这一时期,苏丹政府兴建许多水利工程,普遍推广使用革新的波斯式水车,以及其他多种灌溉工具。虽然在郭康他们看来,波斯人那个水利工程水平,跟小孩过家家似的,但对于印度来说,已经是了不得的跨越式发展了。因为之前印度人纯属靠天吃饭,连这点水利都没有的……
在巨大技术进步的推动下,北印度的农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以至于许多原来的不毛之地,迅速成为鱼米之乡。随着农业的进步和产量的提升,产出的口粮足以供苏丹养活自己的官僚和军队。而农业生产本身,也随之出现了专业性的分化,开始出现一些专门种植商品粮和棉花、甘蔗、香料、果蔬等经济作物的专业性产区。
随着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印度,形成了一批工商业和外贸中心。除了德里、拉合尔这些地方,像古吉拉特,包括孟加拉,都产生了巨大的工商业中心城市。这些城市之间,也逐渐产生了经常性的贸易联系。
另外,苏丹政府要求臣民提供现金赋税,因此,农民只能进城出售农产品,换取货币。这种举措,促进了货币和商业的发展,配合着苏丹政府对银币的掌控,使整个次大陆卷入了银币交换关系之中。在印度次大陆,第一次形成了较为有序的国内市场。此外,德里苏丹国还靠着不断经营,发展出了发达的棉纺织业,对外输出棉花、棉布,以及香料、蔗糖、皮革、染料等物资。
为了获取更高收入,苏丹自己也经营手工业工场。在充足原材料的支撑下,德里工场规模颇大,甚至可以产出丝绸,拿去哄西方乡巴佬赚钱。另外,苏丹还把波斯和天方教世界常用的“专卖权”管理方式,和印度本地习惯结合。一批吠舍商人因此得到重用,地位迅速提高。这些人后来成为了垄断性的“皇商”,形成了“班尼亚”种姓。
靠着垄断权和巨额的货币资本,“班尼亚”商人在手工业和进出口贸易中获利颇丰,并且靠着这些收入,向苏丹提供了大笔贡金,维持宫廷和军队的开销。这种习惯,一直延续到了很久之后。比如后世的印度知名人物甘地,就是出身于一个“班尼亚”种姓的家族。
虽然看上去不是特别高的种姓,而且平日里也喜欢摆出简朴、亲民的平民姿态,但甘地的爷爷,就是当地土邦的大维齐尔——因为他家就是土邦最大的商人和包税人。而维齐尔本身最大的职能,就是财政税收一类,所以就成了他家的了。这些习惯,也是德里苏丹国时期,开始形成的。
这些改革和变化,让印度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四处都是勃勃生机的境界。
德里苏丹国的传教效率,比之前的天方教政权也高出许多,因此经常得到教友们的称赞,说他们的征服非常成功。不过,在郭康和王大喇嘛这类“懂行”的人看来,其中最重要的,恐怕反而不是他们军事上的成功,而是文化和经济上的:虽然管理还是很粗暴,但苏丹真的在带着大家赚钱。因此,改宗的人络绎不绝。
对于基层,苏丹政府一开始也施行仁政。国家对于旱田,一般只收三分之一的税,水田也只收三分之二。而且,天方教虽然也有等级,到了印度也有了种姓概念,但相比“原生态”种姓制,还是好了太多了。因此,从上到下,都有大批人选择皈依。
然而,王朝的问题,也在这一系列的快速推进中,逐渐形成了。
阿拉乌丁是个很有能力的君主,在行政和军事上都做得很出色。借助农业和商业上的成功,他废止了之前的封建领主私兵制,实行统一军需供给,把军队的钱袋子收归中央,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常备军。据说,他有将近五万名能征善战的精锐骑兵,靠着这些人,他打败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