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百七十五章 偏振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三百七十五章 偏振 (第2/3页)

语句中找到它。

    有时翻开毫无关联的一本书,也会近乎本能地察觉到某段叙述与之相关,哪怕从叙述角度到语言风格都完全不同,也很难因为疏忽漏过。

    你感觉自己更了解它了,尽管没读到任何新的信息,仅仅是在另一个人的叙述视角中见证了它的存在感。

    要是有着非凡的记忆力,能随时调取对比每段阅读过的文字,这种奇异的感受会更加明显。

    宽广无垠的海面上,总能在不经意一瞥中找到某段眼熟波形,这还不够奇异吗?

    因此引起兴趣也是理所当然。

    人类天性如此,如果一个东西引起了注意,就会尝试去弄清它,就像视野模糊时眼球会自动进行调节,重新聚焦好让成像在视网膜上锐利些——刻在基因里的东西。

    他们会回顾自己读到的内容,尝试形成一个具体概念,然后……

    一无所获。

    当然,就算直觉上对它感到熟悉,但人怎么可能通过读些没有具体描述的文字来形成什么概念。

    于是他们顺着地方民俗、原始信仰的路子究其来源,结果依然没什么变化。

    得到的信息要么杂乱无章、要么语焉不详,大部分的研究就到这为止了。

    但有部分人,特别敏锐的那部分,会觉得阅读不太一样了。某些词句读来似诗句般押韵、经文般寓意深远,细想又无法复现。

    若隐若现的感觉使人痴迷而焦躁,如隔薄纱视物,轮廓渐显而不能得见真容。

    此刻他们可能开始下意识地排除打扰、自我孤立,以便更好地捕捉转瞬即逝的灵感。

    心理上来说,看似困难的信息在冥思苦想后“突然被理解”,会产生一种顿悟式愉悦,这会更加鼓励意识在病态的心流状态越走越远。

    同时,意识对部分字词变得格外敏感,即便它们出现在完全不相关的篇幅,也一样会在阅读时体验到某种感触。

    仿佛隔着薄纱触碰到了后方事物的只鳞片羽,它没有移动,却有种类似被触动后略微蜷曲的缩退反应,细微得无法察觉,但感知比思维更早地做出了判断:那不再是纸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