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八百九十章 夫驰道者,民之命也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八百九十章 夫驰道者,民之命也 (第3/3页)

么做的原因很简单,大明海商,为了维持商品的价格和利润,宁愿选择让货物堆积在仓库里,抬高价格,也不肯降低价格卖给佩德罗。

    这是一种商品经济下的经济行为,和朝廷的意志无关。

    价格是围绕着供需进行波动,当市场需求量减少的时候,商人们会选择减少供应量,等于变相的增加需求,来维持商品的价格和利润,维持最基本的生存,等待局势的改变。

    就像经济危机的时候,农场主把牛奶倒入密西西比河里一样。

    西班牙关税增加,导致贸易量减少,就是一种需求减少,那么增加价格,减少供应量,就成了商人们普遍的选择。

    很多大明人是极为傲慢的,在多数海商眼里,番夷就是会说话的畜生罢了,大帆船贸易,被普遍视为一种朝贡贸易。

    贡者,从下献上之称,大明对朝贡贸易的利己,大概就是这些红毛番拿着大明需要的白银,来大明讨饭来了。

    讨饭就是讨饭,还要加关税,那大明海商是真的会涨价。

    毕竟这会儿脊梁骨没被打断,膝盖生根的跪族还没那么多。

    “商人都是斤斤计较,唯利是图的,这些海商涨价,其实算过一笔账,高价卖给红毛番一批,剩下的也不会堆积在仓库里发霉,实在不行就卖给朝廷。”冯保简单陈述了这次涨价背后的逻辑,可以卖给朝廷。

    大明有自己的远洋贸易商船,刘吉带领的远洋船队,已经踏上了第八次环球贸易的征程,而且规模还在扩大,卖给大明朝廷虽然无法获得超额利润,但维持工坊运转的同时,还有一定的利润。

    也是因为这种类似于兜底的机制存在,海商才敢如此涨价来应对关税增加。

    平价卖给皇帝,皇帝还知道给商人立块碑,说商贾尚知义,共襄文教举,低价卖给泰西人,连圣眷都买不到。

    圣眷可是硬通货里的硬通货,有圣眷,就可以极大的避免被挂在朝阳门城墙上的风险,当然,作奸犯科、抗旨叛乱,还是要被挂上去的。

    万士和是个谄臣,可他曾经因为丝绸都配给给了海贸,当面责难陈善于陛下,谏言给大明臣工也留下点丝绸吧!大明明公都不能绫罗绸缎自由,算什么明公!

    最终大明换了精纺毛呢做官服的补充,才算是结束当初的丝绸之争。

    泰西人不要,大明的贵人们的需求一点都不少。

    “那就这么着吧,朕总不能下旨让商贾降价贱卖。”朱翊钧没有做出行政命令干涉商贾们的这一次涨价。

    朱翊钧处理完了九本奏疏,将奏疏递给了冯保快马送往北衙处置。

    “万历维新这才刚开了个头,朕肩上的担子仍然很重很重,万历维新的成功已然过去,更大的困难等在前面。”朱翊钧把奏疏递给冯保的时候,由衷的说了一句。

    他要时时惊醒自己,不要沉迷于过去的成功,因为成功已经过去,都不作数了,只能代表自己过去做的还行。

    北衙礼部上了一本奏疏,陕西凤翔府扶风县知县段峰纲,自杀了。

    不是被势要豪右所逼,也不是无法满足势要豪右,势要豪右暴起杀人后伪装成为了自杀,更不是因为风力舆论,而是仰愧对天地陛下圣恩,俯愧对黎民期许。

    今年陕西有旱情,大旱必然大蝗,蝗灾漫山遍野的时候,真的不是养点鸭子就能解决的,大旱蝗灾之后就是饥荒,哪怕朝廷反应迅速,凤翔府第一时间给了赈灾抚恤,西安府调运粮草。

    但是依旧饿死了六百户,两千余口死于饥荒。

    尸横遍野,惨不忍睹,段峰纲收敛了这些尸骨,处理好了旱情的后续后,留下了诀别遗书,驿传京师后,自杀谢罪。

    让段峰纲自缢的事,是旱情中他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当时县衙库房里,还有一批精挑细选的种粮,他本打算旱灾过后,让百姓耕种。

    旱情发生后,他要是放了这批种粮,这六百户饿不死,来年就会歉收;他要是不放这批种粮,就会饿死人,他做出了选择,没有放粮,在旱情结束后,把自己的命,赔给了被饿死的六百户。

    去年徐州大旱,刘顺之作为知府,可以跟朝廷漕运都御史撕破脸开闸放水,可以开仓放粮,最终救活了三万余户,被皇帝认为治理地方有功。

    可是段峰纲就完全没办法了。

    整个陕西去年都是大旱,凤翔府用尽了全力,府库无粮可支,西安府也没有粮食,势要豪右家里也没有粮食。

    段峰纲把全县地主家的粮库都翻遍了,再无余粮可调配。

    “要让大明百姓吃饱饭,大明也就一亿三千万丁口,朕无论如何要让他们填饱肚子。”朱翊钧恩准了给这位县令谥号的请求,一般谥号都只给三品及以上,这是议贵,三品以上及世袭武勋皆为贵人。

    礼部给了一个平谥,怀愍,慈仁短折曰怀,在国遭忧曰愍。

    给谥号本身就是对段峰纲选择的认可,其实他治下的百姓没有怪他无能的意思,关中平原的穷苦不是一两天两天了,而是一百七十年来,不断地恶化。

    段峰纲已经是难得的好官了,没有纵容兼并,而是带着衙役,四处找粮食。

    小冰川气候的危害是气温,更是降水,陕西人口不断的减少,主要还是气候,而不是人祸。

    “如果陇开驰道修通了,会好很多,腹地的粮食调运入陇的运费,会降低很多很多。”冯保提到了一个关键问题,嘉峪关到开封的驰道,这条驰道陛下砸下去了三千多万银,总计六个工兵团营,分段建造。

    大明没有收复河套的之前,陕西更缺粮,但凡是大旱会饿死更多的人,别说保种粮还是保百姓,什么都保不住!

    “陇开驰道很难修。”朱翊钧没有催促过驰道的修建进度,因为朝廷催促,导致日后驰道三日一小停,五日一大停,回头看,甚至部分路段还要重建,那才是肉食者之恶。

    山又不会因为你皇帝的催促而搬离,也不会因为一道圣旨,就可以让复杂的地理环境变成通途。

    “王次辅没有给朕把预算从3412万银,加到5000万银,已经是很有恭顺之心了。”朱翊钧以为陇开驰道会变成大明的莫道石人一只眼。

    可是王崇古小心谨慎的主持,连预算都没有增加多少,只增加了四百万银,而且部分路段,比如从开封到西安段,已经通车,这次关中大旱,就是从河南调运了四十万石粮食。

    驰道的作用已经逐渐显现。

    “王次辅说这条驰道修通了,就是大明龙脉了。”冯保说起了陇开驰道,就是一脸感慨。

    王崇古用两个字形容大明驰道的重要性,那就是龙脉。

    夫脉者,血之府也。脉这个词指的就是血管,大明的龙脉,自然指的是沟通大明东西南北的血管,其意义不是多少万两白银可以去衡量的,涉及到了江山社稷的稳定性。

    往常年份这种程度的大旱,一定会闹出攻破州县的民乱来。

    驰道者,民之命也。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