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九百二十七章 谁都不看好,偏偏他们还不争气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九百二十七章 谁都不看好,偏偏他们还不争气 (第2/3页)

都难,要知道,当年他入宫见女儿,被皇帝擦着耳朵射了一箭!

    那时候他揽下了京营冬袄的买卖,以次充好发了点财,被御史告到了皇帝这里,皇帝当时在习武,一箭就射了过来,擦着耳朵钉在了柱子上。

    而他的女儿,李太后,甚至没有训诫皇帝,而是训诫了他李伟,切责之。

    李太后告诫李伟不要惹是生非,振武乃是国家大事,若是李伟仗着皇亲国戚,还要在京营身上发财,那就不能怪她李太后无情了。

    “究竟做了什么!”李伟拄着拐杖,面色通红,愤怒无比的问道。

    “宝钞。”李文全挑重点的内容,告诉了父亲,他们兄弟俩,究竟干了什么。

    李伟听完两眼一黑,这和当年一模一样!

    大明发钞酝酿了十五年,满朝文武、多少杂报都在讨论钱荒带来的危害,大明这个庞大的体量,多少银子、赤铜填进来,都无法满足。

    钞法是唯一解决钱荒的办法,这是满朝文武的共识。

    黄金发钞,是国家大事,皇帝发兵抄家,李太后,不会过分干涉国事。

    皇帝可是个杀星!

    “我是国舅,我还不信,皇帝能下得了手!我倒是要看看,他要如何杀我!”李文全看父亲那个惊慌失措的样子,略带一些不屑,不屑父亲的胆小。

    父亲如此显贵,这么多年,没仗着皇亲国戚发财,每年跟讨口子一样,祈求皇帝施舍点银子修园子,简直是笑话中的笑话。

    皇帝他再疯,还能大义灭亲不成?大义灭亲这种鬼话,骗骗穷民苦力就是了。

    次子李文贵也是从最初的震惊回过神来,一点都不担心的说道:“就是就是,大哥说的对,皇帝家里无人,不指望我们,皇帝指望谁?就是做做样子而已。”

    “这就是你们有恃无恐的原因,皇帝家里无人?!”武清伯李伟举着拐杖,颤抖着问道。

    李文全十分确信的点头说道:“不是吗?除了咱们家亲戚,皇帝还有来往的亲戚吗?那个格物院的皇叔院长不算,那是格物大家。”

    道爷旁支入大宗,生了八个儿子,就留下一个裕王,裕王登基,只留下了两个儿子,四个女儿,李文全和李文贵的话没错,皇帝陛下能来往的亲戚,只有他们李家。

    李伟靠在了椅背上,抬头看着房梁,面如死灰,喃喃自语说道:“蠢,蠢!蠢啊!”

    “父亲?咱们现在要不要进宫面见太后?”李文全和李文贵赶忙凑了上去,父亲这胆子也太小了,有李太后在宫里,能出什么事儿?

    就是上了刑场,只要一封懿旨,什么事儿都解决了。

    “你们俩,蠢啊!”

    李伟看着房梁说道:“万历五年,西山袭杀,为了护住张居正,皇帝亲自披坚执锐,手刃凶逆数人;万历十三年,维新最危险的时候,皇帝南巡,差点被烧死在仁和;今年南衙选贡案,皇帝驻跸扬州,没有避开选贡案,直接去了南衙。”

    “陛下为了天下再振,他连自己都舍得啊!”

    “愚不可及,愚不可及。”

    李伟靠在椅背上,撑着身子坐了起来,大声说道:“来人,取白绫来,儿呀,父亲最后护你们一次,宝钞的事儿,咬死了是我授意的,至于我死后,你们怎么办?那只有看天意了。”

    李伟没有选择入宫面见李太后,女儿不会保他,绝不会,不是女儿无情,是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如果李太后去求情,这钞法,根本没办法真正推行了。

    天平的两头,一面是国和女儿自己的家,一面是李伟他这个家,孰轻孰重,女儿又不是糊涂人,怎么可能分不清?若是分不清,皇帝射那么一箭,李太后早就愤怒,训斥皇帝,而不是他李伟了。

    “爹!爹,万万不可啊。”李文全和李文贵拦着父亲,下人们也吓住了,不敢去取白绫。

    这一闹,缇骑就到了,赵梦佑亲自带人抄家,也没有掘地三尺,而是把人带走,把家宅所有门封上,没有带走任何的东西。

    李伟的身份毕竟是皇帝的外祖父,若是案情有了反复,也有进退的空间,赵梦佑有资格参加廷议,他很清楚的知道,陛下和李太后,最近因为潞王就藩的事情较着劲儿。

    政治,其实是交换,万历元年王景龙刺王杀驾案,陛下就拿去做过交换。

    这头赵梦佑执行了有史以来最温和的抄家,把人都拿到了镇抚司继续审问,而通和宫这头,李文进躲到了佛塔,请李太后庇佑。

    李太后不清楚发生了什么,等到李文进一五一十的讲了出来,李太后有些迷茫的看着李文进,即便是从李文进的口中听到了这些事儿,依旧不敢确信。

    “大哥和二哥做的?”李太后呆滞的问道。

    一个小黄门急匆匆的走了进来,俯首说道:“圣母千岁,陈太后到了。”

    “妹妹,你家里出事了。”陈太后来的很急,也顾不得什么礼数,直截了当的开口说道,看到了李文进跪在地上,也知道,李太后清楚事情全貌了。

    “谁给他们的胆子?!”李太后看着陈太后,又看着李文进,这才回过神来,表情从呆滞,变得愤怒的说道:“疯了吗!”

    “万历宝钞,是我儿谋划了十七年的大政!!十七年!我儿用了十七年,才累积出的大势,即便如此,小心翼翼,不敢有任何差错!”

    “你们,是疯了吗!”

    李太后出离的愤怒了!喊话的声音都有些破音了,面色通红,愤怒到了极点。

    犯错的是父亲,是大哥二哥,可是,他们破坏的是自己儿子用了十七年才累积出来的大势,才能推行的国策。

    为了万历维新,皇帝每天去操阅军马,潞王甚至胡说,亲哥比磨坊的驴还要勤勉。

    为了这一天,皇帝付出了什么,满朝文武,天下黎庶一清二楚。

    因为洪武初年宝钞政策的失败,所有人都在看着万历宝钞如何推行,这个时候,武清伯府跳出来,为大明内外上下表演了,宝钞该如何破坏!

    “妹妹,气大伤身,气大伤身,你不要着急,我是局外人,我去找陛下求求情,稍安勿躁。”陈太后赶紧劝自己妹妹,不要如此动怒。

    的确,当初她是小姐,李太后是丫鬟,但李太后有俩儿子,她陈太后没有,李太后就是宫里实际主事,谁让李太后的亲儿子是皇帝呢?

    这些年,彼此都是以姐妹相称。

    这件事,还只能陈太后出面劝,李太后没办法要求儿子,宽宥武清伯府。

    “不劝!让他们死!死了活该,我看日后,谁还敢坏了宝钞新政!”李太后立刻转头对着陈太后说道:“姐姐勿要去劝。”

    “商鞅变法,可不是立根柱子,秦人就遵从了,而是太子犯法,公子虔、公孙贾代为受过,连太子犯法都要处罚,法令才能推行。”

    “王者无私,尔等,死有余辜!”

    李太后当然不愿意父亲、大哥二哥被斩首示众,但是,她选择了成全儿子,这是一个母亲的选择。

    如果潞王犯法,那李太后也不会去劝皇帝宽宥,因为都是儿子,她对长子的严格,是因为长子是社稷主,对潞王的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