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千零五章 炉火照夜江山铸,薪火相传百年成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一千零五章 炉火照夜江山铸,薪火相传百年成 (第2/3页)

证。

    高度封闭和低效流通的小农经济下,乡贤缙绅完全对田土垄断后,他们是如何对待佃户?让人给狗披麻戴孝,让人给狗哭坟,让人给狗守孝。

    这大抵就是权力高度集中、郡县帝制的局限性了,朱翊钧这个皇帝不喜欢垄断资本,就不允许这个庞然大物出现。

    朱翊钧和高启愚深入沟通了丁亥学制的问题,眼下丁亥学制的推行,主要还集中在了师范学堂筹建,要想实现三级学堂,就需要重金投入师范学堂,培养教师。

    按照高启愚制定的丁亥学制,大明要在所有的县城,都建立一座师范学堂,每一个师范学堂每年可以培养五百名教师,可是,大明每一个府营造一个师范学堂,已经超出了当下大明财政可承受的范围。

    这种结果,就导致:大明完全无法在乡、镇、村一级建立足够的蒙学堂。

    朱翊钧略微有些头疼的揉了揉额头,摇头说道:“钱的问题,朕再想想办法,再想想,学堂营造不能停,学堂的膏火银补助不能停,对大学堂的无息借款不能停。”

    高启愚的意思是,减少学堂营造数量、减少对学子的膏火银补贴,减少对大学堂的无息贷款,来增加师范学堂的数量,培养更多的师范生。

    这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办法,无论减少哪一个,都是给知识增加门槛,让更多的百姓无法入门的门槛。

    就这个无息贷款,一旦减额,立刻马上就有明明有足够才智,却上不起大学堂的学子,被筛选掉。

    “臣有罪。”高启愚面色忧虑的说道:“臣在制定丁亥学制的时候,有些太想当然了,知道教育很贵,但臣没想到会这么贵。”

    高启愚当然知道贵,但贵到这个地步,实在是超出了高启愚的预料。

    去年一年大明对教育的总投入正式超过了对戎事的投入,教育经费为1577万银,而大明整体军费,包括陛下给京营、水师的额外恩赏,为1432万银。

    这笔投入实在是太庞大了,朝中已经开始对丁亥学制,出现了反对的意见。

    大明本身是有教育体系的,私塾和家学堂,哪怕是万历维新对各方面人才需求在极度增加,但丁亥学制的投入实在是太庞大,而丁亥学制的产出要二三十年后,才勉强称得上是到收获时间。

    有人说,高启愚是拿朝廷的银子,砸自己的名声,过于昂贵是现实,这种指责十分的诛心,但高启愚无法反驳。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超长期、大规模的投入,连高启愚本人,都对丁亥学制有了一定的怀疑。

    这条路真的对吗?走在迷雾中的行人,面对看不到任何前路的岔路口,总是会有些迷茫和自我怀疑。

    哪怕高启愚这种经历过尸山血海考验的人,也会问自己,这不是他不够坚定,是过于沉重的代价,让他对未知有些畏惧。

    恐惧源于未知。

    朱翊钧不同,他的眼前没有迷雾,他的目光洞穿了六百年的时间长河,他知道这么做一定是对的,他对前路从没有迷茫,他知道重金投入的回报是什么,远超投入的超大规模收益,利于整个大明。

    “朕来想办法,少宗伯不必过分的焦虑。”朱翊钧仔细思索了下,忽然想到了申时行口中的庞然大物。

    即便是垄断资本已经形成,在朱翊钧眼里,怎么看,都像是长得非常肥美,待宰杀的猪,穷疯了,一定会将屠刀挥落。

    他意识到,在封建帝制下,超大规模的垄断资本,确实难以形成,盯着这头猪的人,实在是太多了,他皇帝饿,官选官、势要豪右就不饿了吗?

    况且大多数情况下,肉食者们总是,不饿也吃。

    饿了才进食,那是动物,大明肉食者们,从来不觉得自己吃得多。

    “陛下,如果不削减膏火银、无息银、营造之费,每多建一所学堂,就多一份支出,需要的银子,实在是太多了。”高启愚面色十分为难的说道:“陛下,这不是一时急缺,是一直缺,越营造越缺,丁亥学制越推行越缺。”

    朱翊钧摇头说道:“可是减了这些,公学堂和私塾,还有什么区别呢?不都是老爷家的孩子们,才能读书识字?咱大明百姓也是人,当然朕明白你的想法,朕再缓思一下,先把眼前的难关过了再说。”

    高启愚是担心日后银子缺口随着丁亥学制的规模,越滚越大,削减这些,的确有陛下说的这些弊病,但日后税赋提高后,进行找补,从蒙学堂,到中学堂,额外增补。

    “臣告退。”高启愚再俯首,离开了通和宫御书房。

    他面圣四件事,会试、孙克弘、垄断资本、丁亥学制,陛下对前三件事做出了具体的决策,对最后一件事,还处于犹豫的阶段。

    本来按着高启愚的规划,海外开拓的获利,能填平教育这个窟窿,但现在看,他太低估教育的昂贵。

    按照眼下投入,大明所有增长税收,都抹不平丁亥学制造成的窟窿,甚至这个窟窿会越来越大。

    他甚至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御史们口中那个沽名钓誉的佞臣。

    高启愚的建议是对的,是基于大明财税收入的现状去考虑,他不是忘记了万民的佞臣,是当下大明微薄的生产力,无法支持这一皇图霸业的推行。

    朱翊钧在深思熟虑之后,最终确定了削减,而且是高启愚建议的削减程度,减少一半,朝廷需要将丁亥学制的规模铺开,让规模更大,提供足够的人才,供给大明使用。

    “人力终有穷,万事不由己,枉费执着。”朱翊钧在朱批之后,将朱笔放下,将奏疏递给了冯保,让他下章内阁礼部办事。

    其实内阁大臣、文华殿大臣、礼部部议,早就确定了削减的共识,只不过没人敢跟陛下提。

    陛下的内帑从来都不是无穷无尽的,丁亥学制当下十八所大学堂、一百七十六座师范学堂,其中过半在建,这等规模,这已经是陛下倾尽所有的结果了。

    没人敢提,但现实困境摆在这里。

    “天地不平心不甘,区区八十一难而已。”朱翊钧振奋了精神。

    他当然知道会遭到困难和阻力,他当然知道这条路从不平坦,有勇气走下去才最重要,任何政策,都会在实践中不断的修正,从来没有长生不老,也从来没有万世不移。

    朱翊钧振奋了精神,批阅了所有的奏疏,他拿起来邸报,这是之前《论文明》系列的第二篇文章,论文明,解释的是大明为何是天朝上国的问题,而这次论文明讨论的是铁。

    除了讨论了冶铁技术、钢铁质量之外,还着重讨论了钢铁产量。

    大明当下铁料,算是民坊铁科、官厂冶炼,每年产量为六亿斤(30万吨),而大明钢产量较低,只有不足两千万斤,这主要是因为大明对钢的定义比较严格,断口、硬度、柔韧度等方面都合格,才算是钢,而不是铁。

    钢主要是火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