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八十九章 老朱家的老四,都是有说法的 (第3/3页)
一个较大的缺口。
阶级的跨越,从来都是时代在跨越的表现。
朝廷要在总量上下文章,同样也要在人才遴选上下文章,双管齐下,才能保证大明有序发展,这就是申时行一直折腾大学堂,要搞严出的原因。
大学堂是培养人才的地方,结果培养了几年,连人都不是了,那就不好了,有些大学堂的学子,居然美化倭寇入寇的行径。
朱翊钧接见了侯于赵后,开始了他到南衙的另外一项重要工作,接收征伐安南的俘虏。
征伐安南之战,目前进入了第二阶段,也就是巩固消化、对峙的状态,以明香社为基础,建立交趾军屯卫所,并且在军屯卫所的基础上,建立三司,进行郡县管理。
第二阶段结束后,是第三阶段的总攻,全面扫清、荡平安南的反抗势力和反抗意志,让安南变回交趾。
第一阶段战争,大明军俘虏了郑主郑松,在开春之后,开始押解回大明。
“先生啊,人的确容易被权力所异化。”朱翊钧站在观潮阁,看着海船入港,对着身边的张居正由衷的说道。
张居正比皇帝晚到了十五天左右,他是慢慢悠悠,游山玩水,不是匆匆忙忙,他顺便逛了逛泰山,他本来想爬上去,还想看个日出,可是体力不支持他那么做了,最后他也没有爬成泰山,抬是可以抬上去的,但大医官不让。
“如果只看捷报塘报,时间长了,就会把阵亡的军兵,看成是冷冰冰的数字,但对每一个军兵而言,每次的攻伐,都意味着生离死别。”朱翊钧面色凝重的说道:“朕不要被权力异化,所以无论再忙,朕都要接他们回家。”
朱翊钧拒绝被权力异化,他每搁一日才操阅军马,但他每天都会去京营,在松江府,他会去松江水师大营。
他就要看,看到这些活生生的面孔,看到这些活生生的军兵,只有看到,他才不会变成穷兵黩武,不会认为国事是填色游戏和伤亡比例的交换。
朱翊钧来观潮阁,来港口不是来接俘虏的,不是来耀武扬威的,他是来接阵亡英烈回家,把他们妥善的、体面的下葬到英烈祠之中,他要对得起万民对他的期许。
“陛下圣明,大明得天幸有明君圣主。”张居正听闻皇帝如此说,才明白了,皇帝的根本目的。
作为大明皇帝,陛下的权力是无限大的,而在这种情况下,陛下还是一如既往,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戚继光看了陛下一眼,陛下始终还是那个万历元年的陛下,希望大明军容耀天威的陛下。
都说大明戎政健康是他戚继光这个大将军的功劳,戚继光打了一辈子仗,他打得赢倭寇北虏,但打赢了反而还要戴罪立功的次数可不少。
其实大明军容耀天威的根本原因,上报天子下救黔首军魂能够建立的原因,还是因为陛下。
在大船缓缓靠港的时候,大明皇帝的龙旗大纛高扬,鼓声、号角声开始响起,一队队身穿铁浑甲的军兵,手持丈二钩镰枪,站得笔直目光严肃,朱翊钧从观潮阁缓步走出,站在了栈桥旁,站在海风中静静地等候着。
三百二十名缇骑举起了手中的燧发火铳对准了天空,鸣放三声后,向着大船走去,他们将一个个带着铜制铭牌的灵柩抱在了怀里,走下了栈桥,来到了皇帝的面前。
朱翊钧从张宏手中接过了一面团龙旗,盖在了灵柩之上,低声说道:“回家了,回家了。”
征伐安南之战,第一阶段三个月的时间,大明一共阵亡军兵273人,其中包括后勤和操作不当炸膛军兵,只要牺牲在战场上,就都是英烈,但灵柩一共有280个,里面有七人,是明香社的汉人,他们不是大明军,但等同英烈待遇。
这其中五人,是大明军攻伐到了之后,主动投靠,并且积极在升龙城内活动,为大明军刺探情报,被郑主察觉擒杀,大明军在攻破升龙城后,在升龙城王宫里,找到了他们五人,从尸骨的痕迹而言,这五人遭遇了非人的折磨。
还有两个衣冠冢,这二人也是明香社投靠汉人,他们两个潜入升龙城军库,点燃了升龙城最后的七万斤火药,自己也葬身于火海之中。
诚然,这七个人,他们的目的是为了报仇。
明香社是郑主为了管理汉人特别设立的衙司,手段绝对称不上温和,而这七个人他们的妻儿老小,都被欺凌致死,他们目的是为了报仇,他们甚至在行动前,就做好了玉石俱焚的准备。
可结果是极大的减少了大明军攻城的伤亡,那七万斤火药,要是打到大明军身上,不知道又有多少死伤。
骆尚志请求以英烈待遇安葬,这个要求一点都不过分,朱翊钧照准,他们都是为了大明而死,本就应该极尽哀荣。
朱翊钧挨个走过了这些灵柩,将一面面团龙旗盖在了他们的灵柩上,将一块块代表着功勋的功赏牌,交给了他们的家人,直到每一个灵柩都走过,朱翊钧才站定,对着张宏说道:“起灵吧。”
“英魂归乡!”张宏往前走了三步,大声的喊道。
太子在北衙,扶灵柩的是年仅十一岁的老四朱常鸿,他是嫡次子,王皇后的第二个儿子,今年起开始和老二朱常潮一起南巡。
朱常潮对政事完全没什么兴趣,他对显微镜里的世界更感兴趣,他到了松江府,就泡在松江医学院里。
朱常潮的医学老师是范无期,就是那个在解刳院里自己判了自己无期的疯子范应期。
张居正和戚继光看着长得高高壮壮的四皇子,彼此眼神里都是担忧。
老四朱常鸿少有多智,十一岁已经把四书五经读完了,连算学的考试都十分优秀,同样,他在武道上的天赋,也开始逐渐显现。
朱常鸿长得比年长四岁的太子都要高,而且手臂也要粗上一圈,就角力,朱常治已经不是朱常鸿的对手了。
朱常鸿对生产图说、公私论、生产图说、阶级论都很感兴趣,他已经把生产图说给读完了。
老四还经常去西山煤局,甚至拜了魏友山这个大工匠为师,他对生产力提高有自己的见解,到了松江府,就喜欢到造船厂去。
老四经常说一句话,就是谁掌控了生产力,谁就掌控了权力。
如果仅仅是这样也就罢了,朱常鸿天生爱人,对于天生贵人而言,天生爱人这个品行是极其宝贵的。
朱常鸿的性格真的很好,他从来不为难下人,朱常治小时候不这样,还因为为难下人,挨过王皇后的揍,而朱常鸿完全没有这种经历了。
老朱家的老四,都是有说法的。
这样的人,不让他争取皇位,那都是对天分的浪费。
“鸿儿第一次扶英烈灵柩,定要仔细,多听张大伴的提点。”朱翊钧叮嘱着朱常鸿,示意他不要在葬礼上出现什么差池。
“父亲,孩儿定会仔细周全,英烈为我大明江山社稷,死不旋踵,孩儿定会谨慎,不会对英烈不敬。”朱常鸿长揖领命后,跟着张宏开始治丧。
他遇到不懂的就问礼部诸官,还问张宏,不僭越更不逾制,治丧顺利进行,没有出现任何的差池。
这是朱常鸿第一次公开亮相,大明朝官、水师军兵,对朱常鸿的印象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