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两千三百一十二章 人心,生祠(十五更)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两千三百一十二章 人心,生祠(十五更) (第2/3页)

十五石的农作物,坚持到看到好日子来……

    这是自己与镇国公之间的秘密。

    怀疑过,也坚定过。

    穿过秋冬再看春夏,终于也听到了那震惊天下的高产农作物!

    他没有骗自己这个老头子!

    好日子就要来了,他却突然——

    黄大竹拿起手中的拐杖,敲打着盘铁的边缘,喊道:“刘提举说的对,镇国公只是失踪,朝廷没发话,咱们谁都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只是刘提举,我们听说金陵给镇国公造了许多祠堂,咱们盐场是不是也该建一个,建个生祠总还是没问题吧?”

    “对,建个生祠,咱们也能为镇国公祈福。”

    孙甸支持。

    赵瓜、王海等人嚷嚷着赞同。

    刘有信为难地看着黄大竹等人,言道:“搁在十几年前,建生祠没那么麻烦,可这些年朝廷管得严了,咱们这里,怕是不合适给镇国公建生祠。”

    “有何不可?”

    黄大竹敲盘铁。

    刘有信郁闷。

    秦汉建生祠谁也不用报告,直接开整就行,可唐宋需要上报朝廷,比如“州为申省,省司勘覆定”,之后还需要上奏朝廷批准之后才能建立生祠。

    元代时期,生祠这玩意,只要想建,没什么人拦你,就当拉动地方消费了,但若是生祠建了,百姓不鸟你,觉得你不配,或是新上任的官看着不爽,给你砸了都有可能。

    没多少申报流程,也准你建,但建造之后留不留,毁不毁,那是另外一回事。

    到了大明,各类礼制逐渐完善,尤其是祭祀礼制,对生祠自然也进行了规范,不仅要申报官府得到许可,还写到了《大明律》里面,要建生祠,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第一,有功于民。

    第二,去任之后民不能忘。

    也就是说,“有功”、“去任”是底线。

    顾正臣有功于民,这一点没人会否认,可问题是,顾正臣没当过青州府的官,也没管过高家港盐场。

    不存在上任,如何谈去任?

    刘有信将这个道理讲了出来:“不是我不想给镇国公立生祠,而是咱们这里不符合建造生祠的礼制,即便是提出来,礼官议礼时也会驳回。”

    “金陵人为何可以?”

    “我们也要建!”

    “对!”

    灶户嚷嚷起来,声音直灌刘有信耳朵。

    刘有信叹了口气:“那我试试,明日去求见下青州知府……”

    这事知县做不了主,知府可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