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九十章 江山代有才人出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九十章 江山代有才人出 (第2/3页)

岛鏖战期间,亨利·韦尔斯利调任驻西班牙公使,一肩挑起了威灵顿公爵与西班牙政府之间的联络协调工作。而在拿破仑战争结束后,他又受命前往维也纳,出任驻奥地利大使,是英国政府与奥地利皇帝及首相梅特涅交流沟通的重要桥梁。如果不是受到议会改革影响,他在维也纳的任期估计直到现在都没结束呢。

    总而言之,在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的这段时间里,像是韦尔斯利家族、罗顿-黑斯廷斯家族这样从小贵族跃升为大贵族的例子并不算是特别罕见。而且由于他们实打实的功绩,倒也没有多少人会认为他们配不上他们的爵位。

    但问题通常不是出在这些第一代贵族身上,而是出在他们的下一代身上。

    俗话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但那毕竟是中国的古话,在不列颠,在议会改革通过后,贵族已经完全无法再掌控下院。

    而在政府部门中,他们虽然依然控制着外交、军事和教会系统,但是现如今,他们已经很难在财政、法院、海关等技术类岗位上插手了。

    在亚瑟看来,黑斯廷斯家族之所以有意接触他,不单是出于血缘上的某种模糊牵连,也并非单纯地希望通过他那点尚不稳定的声望来为自家贴金。

    毕竟,在贵族眼中,一个从济贫院里爬出来的人,不论他今日坐得多高,说到底还是个穿着长裤的新贵。

    真正让黑斯廷斯家族长辈们坐不住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不安全感。

    在过去的年代里,哪怕家中子弟庸碌,哪怕地租收入捉襟见肘,只要贵族的姓氏还在,就总能从选区里挤出一个下院席位,或是从殖民事务部、教会、海关总署那边安插一个职位。虽然未必能发多大的财,但起码够子弟挥霍了。

    但现在不同了,1832年的议会改革砍在了他们的大动脉上。

    传统的“腐败选区”被清洗,新的选民阶层浮现,老牌家族的祖传席位接二连三的熄了火。

    从前他们可以靠着下院的三两个席位,便可以从两党手里换来一个旱涝保收的生活。

    尤其是像黑斯廷斯家族这样,曾经靠着几块东米德兰的肥田来维持他们的庄园统治的家族,受到的冲击尤为剧烈。

    辉格党掌权这几年里,推行了不少改革,而在改革之后,现在连地方警署的预算也开始由市政委员会掌握,以致于黑斯廷斯家族连一个地方治安法官都很难再轻松“任命”了。

    最令他们感到惶恐的,还不仅是特权的丧失本身,而是年轻一代无人可堪重任。

    是的,初代黑斯廷斯侯爵是个人物,他是国王乔治四世的密友,是首任印度总督。

    但那又如何呢?

    乔治四世都驾崩五年了,而初代黑斯廷斯侯爵埋进土里则有十年了。

    当家族长者翻开族谱,发现自家子侄大多沉溺赛马、狩猎与赌博……

    这就让时常出现在报纸标题上的某个黑斯廷斯的存在,显得格外刺眼了。

    他的名字虽然不受正统贵族圈欢迎,但那又如何呢?因为不欢迎他的正统贵族圈现在也很不受英国社会的欢迎。

    因此,当他们看见“亚瑟·黑斯廷斯”这个名字如今在舰队街、在金十字车站、在外交部和内务部之间,被越来越多人提起。看见这个年轻人虽然出身寒微,却在短短几年间,从苏格兰场一路走到汉诺威、哥廷根、俄罗斯,甚至成了肯辛顿宫的王储教师。看见他办报纸、组公司、调警察、交官僚,既能与臭脚巡共饮,又能与法拉第谈论电磁学问题,还能与维多利亚公主共谈丁尼生的诗集……

    这样的人,如果再往前一步,虽然机会渺茫,但你难道能否认,他有机会跻身90家掌握英国政坛的贵族家族之一?

    ……

    致尊敬的亚瑟·黑斯廷斯爵士:

    爵士自苏格兰场履任以来,声誉日隆,事功卓著,近又闻阁下于金十字、圣马丁之举,感佩之情,无以言表。愚兄虽常居乡间,久不涉世,疏于时务,但仍感佩阁下于冷浴场及金十字之事之裁断果敢、仁义相济,足以光耀“黑斯廷斯”之名。

    阁下秉才识之异禀,于风雨时局中独持定见,实为同族之所仰。近日将赴伦敦,故斗胆致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