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二十五章 艺术炼金术 (第2/3页)
内核又往往带着相似的属性。
不是每一只“咬住胡萝卜”的小毛驴都能保持着这位同学这样谦逊的态度。
另外一方面。
打动大家的就是顾为经的艺术才华了。
德国社会有着服从威权的传统,德国的校园传统之上便非常尊敬地位更高的人。最典型的就是“博士”头衔在德国有着和很多其他欧洲国家完全不一样的社会意义。
这一点更能和美国的社会产生天然反差。
好听点说,美式文化更加尊敬运动明星,要用更加的负面的形容,有人认为这和社会文化里一定程度上的反智主义倾向存在相关性。
就像《老友记》里罗斯·盖勒。
盖勒博士,纽约大学的终身教授,应该是那种非常非常聪慧的角色,但剧里出场的时候就是经典的从小到大“不受欢迎”的低情商式呆子形象。
相反。
德国的社会里,听说谁谁谁是一个“Doctor”,立马就会觉得肃然起敬。
在大艺术家的头衔以外,顾为经真的用他的智识上的才华,打动了很多同学。
画的好就是画的好。
顾为经比他们所有人都做的更好。
谁的画笔触有什么问题,哪些形体可以有更好的刻画方式,以及这些作品想要试图传达给作品的观众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或者什么样的思考——顾为经总是在作品面前,端详片刻,然后不急不缓的一一说个清楚,就像是他曾亲眼看过他们的绘画过程一样。
尤其是后者。
亲眼看过他们的绘画过程可能还不够,可能得像他们那样认真的思考过一样。
当然。
有些时候,作品可能画的实在是太晦涩,他也会认真的和同学们做出一番的讨论,并最后得出自己的看法。
什么事情都能够骗人,什么东西都能够用适合的“市场营销方式”卖出个价钱,唯独这些事情,实在是一点也骗不了人。
顾为经就是这样,一个字接着一个字,一幅画接着一幅画的,赢得了所有同学的尊重。
美术学院里有两位负责教水彩的老师。
塞缪尔·柯岑斯是更有经验、更加资深、地位更高的那个。
顾为经也许仍然没有柯岑斯教授那么深刻的艺术见解,他同样拥有着柯岑斯绝对不会拥有的耐心和好脾气。
起码,顾为经不会说要给你看个大宝贝,然后从哪里摸出来一只手表,劈头盖脸的砸在你的脑门上。
顾为经就是这样,一个字接着一个字,一幅画接着一幅画的,赢得了所有同学的尊重。
而且真要用非常功利化的评价标准,用市场价格来做为行业地位的唯一评价标准。
那柯岑斯一幅画可卖不到100万英镑。
水彩画的市场行情传统上要远远低于油画的行情。
别说100万。
打一个对半,50万,甚至是25万,可能都远远卖不到。顾为经这个交易价格,放到水彩画的行业里,除了透纳、高更这种……几乎已经天下无敌了。
再如何对他拥有偏见,心怀嫉妒的人如今也要承认一件事——
顾为经绝不是那种只因为好运的一两次跳的不较高,恰好把伊莲娜小姐钓杆上的胡萝卜叼到嘴巴里的幸运毛驴。
这么年轻,一幅画就能卖这么贵,有没有运气成分?
实在太有了,运气成分要占到最主要的原因。
没有伊莲娜小姐,没有那次海上劫案,没有马仕画廊,没有《油画》杂志的报道,没有戴克·安伦放弃了“作妖”……缺少其中的任何一环,他的画都不可能卖到这个价格。
同样,即使抛出了所有因素,去掉了顾为经身上所有因为地位不同而产生的附加光环,单纯以一个普通学生的视角去看待他。
大家也都公认,他就是“大师计划”所要寻找的那位艺术大师,他是这一届的所有学生,乃至过去几届未来几届的所有学生里最为优秀的那个。
看看眼前的这幅画,大家就知道了。
优胜奖还是会是他的。
也就该是他的。
如果这个驻校艺术项目不是为了寻找顾为经这样的人而存在的,那它还想要去寻找什么样的人呢?
“了不起的?”顾为经复述着对方的评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