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840章 细思致恐的喜剧,好莱坞也能做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840章 细思致恐的喜剧,好莱坞也能做 (第2/3页)

但掌声却迟滞了片刻,仿佛观众们还沉浸在《资本接班人》那看似荒诞不羁、实则细思极恐的结局余韵中。

    林星饰演的马大钢和杨田饰演的妻子,在经历了一场耗费巨资、动用整个“西虹影视基地”摹拟出的“底层生活”来“磨砺”小儿子马继业后,最终看着那个被他们用谎言和操控“打造”出来的、符合他们期待的“精英”儿子,脸上却流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空洞和茫然。

    而结尾那句轻飘飘的“再生一个试试”,配上林星和杨田那混合着疲惫、偏执与一丝麻木的眼神,像一根冰冷的针,刺破了喜剧的糖衣,将资本异化下的亲情扭曲与教育焦虑赤裸裸地剖开。

    “啪、啪啪啪……”

    先是零星的掌声,随后迅速汇聚成一片热烈而持久的声浪,这掌声中,包含着对精妙笑料的赞赏,更包含着对影片深刻内核的震撼与共鸣。

    “牛逼!这反转绝了。”

    “前面笑得多欢,后面心里就多凉……林星是真敢拍啊。”

    “这哪是喜剧,这特么是恐怖片,想想我们是不是也在被某种‘期望’塑造着?”

    “讽刺拉满了,但故事讲得真流畅,一点不闷。”

    “杨田演得真好,那种歇斯底里背后的空虚感……”

    “林星和杨田的喜剧风格真的太强了,太牛逼了。”

    ……

    影评人和业内人士的表情则更为复杂,有人兴奋地记录着要点,有人陷入沉思,有人则与同伴低声交流,眼中闪烁着发现宝藏的光芒。

    影片对资本逻辑下亲情异化的精准刻画,对“为你好”式操控的辛辣讽刺,以及对精英教育本质的叩问,都远超了一部商业喜剧的范畴。

    最关键的是这种讽刺其实是相当到位的,你可以把这当成喜剧片,因为影响最后还是在让你笑,但是你如果仔细想一下的话,那么这其实是一种悲剧。

    林星和主创团队在掌声中起身致意,然后则是上台和大家一起分晓为什么要拍摄这部电影。

    “我认为是一部喜剧片,我并不想要给大家去展示什么价值观,我只是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这是林星在被问到这部电影的时候说的。

    接下来则是首映礼后的媒体采访环节,很多记者都是想要知道这么一个创意到底是怎么搞出来的。

    “星哥,这个虚拟式培养继承人的设定太震撼了,灵感是怎么来的?现实中真会有这样的父母吗?”一位记者抢问道。

    “灵感来源于观察和思考,我们身边,资本的力量无处不在,它塑造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甚至亲情关系,‘鸡娃’、‘内卷’背后,是否也隐藏着一种将下一代视为‘资产’进行‘优化配置’的逻辑?

    影片只是用一种极端化的、戏剧化的方式,把这种潜在的可能性呈现出来,现实或许没有这么夸张,但那种焦虑、那种试图用资本力量‘购买’完美人生的冲动,我相信很多人能感受到。”

    林星这个时候不紧不慢的说道,他相信山河四省的孩子应该深有感触,他们很多时候就仿佛身处一个监狱之中。

    影片的结局非常耐人寻味,马大钢夫妇似乎并没有真正醒悟,反而想‘再来一次’,这是否暗示了一种绝望的循环?”另一位记者追问。

    “这不是绝望,更像是一种巨大的惯性。”

    林星解释道:“资本一旦开始运转,其逻辑和路径依赖是非常强大的,他们投入了如此巨大的成本(包括情感成本),构建了这样一个庞大的‘实验场’,失败后的第一反应,往往不是质疑整个系统,而是归咎于‘变量’,也就是小儿子不够好,或者‘实验方法’有问题,‘再生一个试试’才是他们的真实想法,很多为人父母也并不会去反思,他们只会觉得是孩子不行……”

    最后,林星更是表示:“其实这个问题并不是我们这边才有,好莱坞同样有,这也是我接下来要跟帕克森一起合作拍电影的原因,当然了,我们这一次拍的要远远比《资本接班人》更残酷……”

    接下来首映礼结束之后,网上却是已经彻底的疯狂了。

    因为接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