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二章 头号粉丝 (第1/3页)
温生明其实也早就听说过这个剧本。
他没想到,陆严河会在这个时候,拿着这个剧本来找他。
虽然他之前也想过,里面那个父亲的角色,会不会找他。
这部电影,说白了就是三个主要角色的群像戏。
而其他两个角色,分别由陆严河和于孟令来主演。
这样的对手演员,对哪一个演员没有吸引力呢?
温生明在国内电影界的地位自然是毋庸置疑的,却也不影响他想要跟这两个人合作。
尤其是在他跟陆严河合作,拍了《定风一号》这部电影之后。
为什么几乎所有的老资历演员,在演戏这件事上,多多少少都有些难搞——
抛开那些故意恶心人的,其实也有温生明这样的,就跟现在的陆严河一样,谁都爱惜自己的羽毛。
所以,合作初期,会有一些试探,一些对话语权的争夺。
比如,温生明一开始要求陆严河每天陪他吃早饭。
这其实就是要陆严河明白,在剧组里,谁是真正握有话语权的那个演员。
到这一步,陆严河并不生气,还能接受,是因为温生明没有借此蹬鼻子上脸。
如果温生明借此开始倚老卖老,真折腾他,他当然也不是个傻子,坐以待毙,就这么被欺负。
但是,真正熟悉了陆严河的秉性,温生明还干过这种事情吗?
自然也就不会了。
相反,因为合作过,知道了陆严河是一个什么样的演员之后,有个词叫“欲罢不能”。
一个好演员,对另一个能够演出火花来的对手戏演员,便是这样的。
-
很多人都不知道,温生明现在接戏的标准是什么。
看上去好些年都没有正儿八经地演一部戏、演一个角色了,甚至让人觉得,他是不是不想演戏了。
可是过去的辉煌经历,以及他在中国的国民度,都让他看似“退圈”,却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
在《定风一号》之前,温生明甚至还主演了一部古装电视剧。
也是红极一时。
《定风一号》这部电影让他重新回归电影圈。
在那之后,大量的剧本、角色都找了过去,然而,温生明的经纪人又统统都给拒了。
当然有婉拒的理由。
比如角色跟温生明以前演过的角色重复了。
比如剧本有点粗糙。
比如温生明最近正在休息,还没有考虑接下一部戏。
等等。
陈品河可以从容地“躺”那么多年,更不用说温生明了。
大浪淘沙,他们都是他们所在的那一代站到最后的演员。
他们已经不再需要靠一年或者两年一部戏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了。
只要他们想拍戏,放出风声,各家公司都会搜刮自己的库存剧本,发来邀约。
只要他们点头,项目就直接开绿灯。
他们就是让项目可以开绿灯的大咖。
所以,大家都以为,温生明可能真的是《定风一号》刚刚上映,暂时不太想接另一部戏。
结果,前段时间被议论得沸沸扬扬的《舟》,忽然传出了他也将加盟主演的消息。
“温生明这两年是彻底跟陆严河绑定在一起了啊。”
“是啊,怎么连续跟陆严河合作?”
“倒也别说,你看看,基本上跟陆严河合作过的演员,都会继续合作。”
“《舟》这部电影明明是于孟令担任制片人,陆严河只是主演而已,到你们嘴里就变成陆严河的电影了,剧本都不是他写的。”
“但是电影是陆严河个人投资的,灵河也投了一部份,你以为陆严河就不是出品人吗?”
“……”
“陆严河现在简直财大气粗,一个人把中国电影市场三分之一的钱赚走了。”
“是灵河,不是陆严河一个人,陆严河一个人赚走了,你也说得出口,灵河上百号人喝西北风呢?那么多导演、编剧、制作人员,又不都是陆严河写的剧本。”
“有什么区别吗?”
“夏虫不可语冰。你说陆严河财大气粗,我承认,你说他赚走了中国电影市场三分之一的钱,我怀疑你在故意眼红他,给他招仇恨。”
“你不是陆严河的粉丝吧?这也要纠结?”
“这是纠结吗?瞧你话里面那酸溜溜的味道,话里有话就直说,藏着掖着算什么?”
“行了行了,你们吵什么啊?心操得够大的,陆严河赚多少钱干你们屁事,赚多少都跟你们无关。”
“《舟》这样的电影,陆严河愿意投资当然好了,不然文艺片难找投资又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
“陆严河每年投的文艺片根本不在少数,不差《舟》这一部。”
“关键是,温生明、陆严河、于孟令三个人主演,你告诉我这样的阵容还难找投资?放到外面,不是被抢着投?”
“说得轻巧,投资方真一看电影题材,照样心里面打鼓。这一次《定风一号》全球票房没有过2亿美元,都让陆严河被一些媒体攻击说票房号召力失灵了,说得有鼻子有眼的,你当那些投资方真懂啊?我认识的一个投资方还煞有其事地问我呢,问陆严河的新电影是不是找不到投资了,这个时候他去投,是不是能获得陆严河的好感。”
“……”
“你那个朋友纯属脑子有病吧?根本不懂行情。”
“你说有几个投资方是真懂行情的?”
“我们要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