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八章 应对经济危机 (第3/3页)
“你们的份额可以自己商讨。”刘飞扬对于自己的份额是寸步不让。
温斯特不会上刘飞扬的道,他说:“我国必须占至少百分三十,贵国的朝庭既然没有出资那就不必安排它的份额。”
“不可能,朝庭的份额必须给,而且不能少,否则朝庭决不会答应的。我看南京到汉口铁路,英国的份额可以加一点,这条线贵国的利益比较多。”说完刘飞扬借口上厕所,让他们自己去谈。
德国、美国对于修铁路是求之不得,反正他们在大清国也没有势力范围。在英国的势利范围内修中铁路,占多少份额对他们都是利。温斯特提议压刘飞扬让他让出更多的份额,但德国领事穆勒不同意。他并不看重这铁路上的利益,更多是要与刘飞扬在其它方面合作。而美国也认为压刘飞扬恐怕太难了,他们跟刘飞扬打了几年的交道,对他的强硬是很清楚的。三人争了好一会,刘飞扬见他们谈完了才回来。三国决定南京到汉口的铁路英国占百分二十七,德国和美国各占百分之八。
最后刘飞扬提议四方共同向朝庭申请,如果朝庭不答应或推拖就共同施压,让朝庭尽快同意。这三国都表示赞成,经济危机就在眼前,谁也等不起。
和三国领事谈完后,刘飞扬就去发电报让台湾的光明电气公司,马上准备一批人、设备到上海建发电厂。
安排了上海的事后,刘飞扬在上海还是忙个没完,到每一家自己创办的公司、工厂查看。总体情况还不错,几个矿务公司的生产一直有条不紊,产量也在提高,销路也基本确定。而在上海的缫丝厂和上海铁厂情况也不错,都是国内最大的厂,生产的产品一出来就会卖的一空。但上海机器制造厂有些问题,这个他最看重的工厂,一直都不很让他满意。技术还掌控的德国人的手里,当然不是因为德国人留一手,而是国内的技术人员和工人实在没有办法完全掌握技术,而且产品的质量没办法与外国的产品相比,一直是亏损。
刘飞扬在工厂里呆了三天,发现国内的技术人员除了两人是留过洋的,其它的原来也只是读过一些书的,他们以前根本接受过西方科技方面的教育,甚至连阿拉伯数字都不知道。而工人大都是文盲,只是德国人干一步他们学一步,不知道是为什么。
这些问题刘飞扬暂时也无能为力,但他深感教育方面的缺失,影响将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