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五十一章 中日开战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一百五十一章 中日开战 (第1/3页)

    、、、、、、、

    6月11日,朝鲜政府和起义军达成了全州和议,清军未经战斗起义就平息下去。当时聂士成就向李鸿章建议迅速撤兵。但李鸿章迟疑不决,最终给日本人以可乘之机。

    日本得知清廷出兵朝鲜的消息后,欣喜若狂。当时伊藤博文内阁正面临议会的不信任案弹劾,得到此消息后,便全力着手挑起战争。日本政府立即设立有参谋总长、参谋次长、陆军大臣、海军军令部长等参加的大本营,作为指挥侵略战争的最高领导机关。从1894年6月8日起,日本一方面派先遣队700人以保护使馆和侨民为借口,先后在朝鲜仁川登陆;另一方面,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训令驻朝公使大鸟圭介“得施行认为适当之临机处分”,授权大鸟挑起衅端,找寻借口发动侵略战争。

    全州和议达成以后,朝鲜政府要求清日两国撤兵,但清政府要求日本军队先撤兵。大鸟圭介也向清廷驻朝大臣袁世凯口头表示撤兵。然而日本援军反而不断增多,直至10000多人,果然,大鸟圭介开始不断挑衅,一会儿否认朝鲜是清国藩属国,一会儿又提出清日两国一道“协助”朝鲜“改革”内政。清朝和朝鲜都严正驳斥和拒绝了日本的这些无理要求。但日方的目的已经达到——它一面使自己的军队以“协助朝鲜改革内政”为名赖在朝鲜不走,一面又拖住了驻朝清军,为战争的爆发创造了条件。同时,日本也终于找到借口,挑起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7月间,日本发动战争的阴谋已经愈发明显,中国国内舆论和清军驻朝将领纷纷请求清廷增兵备战,朝廷里也形成了以光绪帝、户部尚书翁同龢为首的主战派(帝党),然而慈禧太后并不愿意其六十大寿为战争干扰,李鸿章为了保存自己嫡系的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实力,也企图和解。这些人形成了清廷中的主和派(后党)。李鸿章明知日本的狼子野心,却并未认真备战,而是一味寄希望于美、英、俄等欧美列强调停。由于前述的各国利害关系,美、英、俄只是对日本表示“谴责”而已,调停均告失败。

    1894年7月23日凌晨,日本军队突袭汉城王宫,挟持朝鲜国王李熙,解散朝鲜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