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八章 新政综合症(三) (第2/3页)
酷刑,犯人们甚至也有基本的权利,这在数千年的中国历史上闻所未闻;新军的建设则是为了对内保卫人民正当权利,对外抵御列强,警察是用来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与生活秩序······
在现实生活中,政府的一套说辞也都可以找到不少证据。清庭小心翼翼地安排“预备立宪”,一方面可以解释为当政者的保守所致,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改革者的政治谨慎态度。
但是,历项新政措施的推进都需要财政作基础。
上文提到财政危机已与扩军政策形成对立局面,而整个帝国的实际财政情况则是:1898年财政赤字1000余万两,与财政危机同时出现的是财政支出日益加大,各项改革都需要财改拨款。到1906年资政院的财政预算,朝庭岁入86696万两,岁出98135万两,赤字1亿1000余万两。就各省财政状况看,也大多支大于收。1905年湖北岁入包括所借外债1436万两,支出1649万两。四川则每年亏空250余万两。奉天、吉林、黑龙江入不敷出也非常严重。1905年奉天岁入980万两,岁出1340万两。吉林岁入480余万两,岁出650万两。黑龙江岁入290万两,岁出400万两。几乎所有的省份都受到财政匮乏的困扰,严重的财政赤字使“几乎没有一个地方官在论及财政问题时不用‘支绌’二字”。
但是也不是所有的地方税收都不足,在两江、闽浙、山东等一些刘飞扬控制的地区,税收还是不错的。特别是两江,中国最早发展起来的地方,一年的税收就有3亿6000多万两,但是上报给朝庭的数额只有6000多万两。虽然,朝庭也知道刘飞扬让人瞒报了,但不知道他瞒报了那么多,而且也不敢去查怕惹恼了刘飞扬,惹恼了新军。朝庭知道刘飞扬一直暗中给他的新军补贴。
但新政改““无事不需款,新法新器日多,非巨款不能集事”,朝庭决定加税于民。除此之外,清庭也无力安抚发生在其他领域内产生的对立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