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八百六十一章 无限未来【大结局】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八百六十一章 无限未来【大结局】 (第1/3页)

    光阴荏苒,一晃过去了十年。

    经过整整十年的休养生息,大隋人口已突破两千五百万户,总人口达八千七百万人,人口平均寿命也突破了六十岁。

    这也和大量高产农作物在大隋全面推广有关,南方的土豆、红薯和花生,北方的玉米、棉花和向日葵,产量较低的粟米渐渐被玉米取代了。

    当然木绵也没有放弃,它只要用作填充保暖,而棉花则是用来织布,棉布基本上取代了麻布,但麻布还存在,主要用在运输等行业,比如装粮食需要麻袋等等。

    人口增加,城市也越来越大,洛阳和长安都突破了三百万人口,大隋突破百万人口的城市也有八座之多。

    而且人口分布极广,北到黑龙水沿岸,南到琼郡和交趾郡、日南郡,东到流求郡五县,西到热海府六县。

    还有大量海外领地,海外领地分两种,一种是海外郡县,比如日本岛的九州郡和本州郡,还有南部吕公郡、南大陆的七个县以及太平洋深处南岛郡和北岛郡,也就是新西兰,隋朝时这里连土人都没有。

    另外还有北殷州西海岸的东安郡以及下面的三个县,已经有人口二十余万人。

    再一种海外领地就是附属国,像卢明月建立的卢国,李家建立的锡兰国,独孤家在骠国南部建立的独孤国,元家在南洋南部建立的魏国等等。

    由于大隋土地太多,以至于除了洛阳和长安外,其他各地的土地都十分便宜,投资土地收益太低,资本大量投向工商业,使大隋的工商业十分发明,各种发明层出不穷,海外贸易十分兴盛。

    在西方,大隋的丝绸、瓷器、茶叶、香料和烟草风靡整个西大陆,但对他们影响最大的却是土豆,大隋商人携带土豆在西方生根发芽,各国纷纷种植东方土豆,使西方人口也得以增长。

    天下七成的黄金和白银就流向大隋,各国留学生纷纷来长安和洛阳,光洛阳,留学生就达二十万之众。

    学习大隋的语言、文化、制度、各种技术。

    当然,流出去的也只是低端技术,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以及纺织、酿酒、榨油、造纸等等民生技术。

    大隋有极为严密的技术管控,真正高技术,比如造船、冶炼、火器、军器等等技术根本就无法学到。

    天子萧夏在三年前正式建立了大学士制度,建立玄英殿大学士和学士,作为天子的辅佐,负责草拟圣旨,区别于政令。

    圣旨只负责颁布法律,三品以上高官任免,重大军队调动,以及各种宣抚,简单说,圣旨负责顶层设计。

    政令就多了,各种政务令,以维持整个大隋的运行。

    政事堂目前是七相,增加了代表军方的枢密使和代表东宫的太子詹事,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