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回家与离别 (第2/3页)
在大街两侧的高楼的窗口,一面挨着一面的五色旗在窗口垂挂着,完全是一面旗的海洋,而行人如织的街道上,人们的脸上大都带着安详、兴奋的笑容,显然人们至今仍然未能从这场梦境一般的胜利狂欢中走出来,毕竟这一天国人盼了太久、等了太久。
大街两旁的建筑,即使一排排法国梧桐树上阔叶一片浓密,尽管如此他仍然清清楚楚地看见一片密密麻麻的标语,大剌剌地贴在参差斑驳的墙面上和柱子上。字,有的粗犷,有的笨拙,有的飘逸,可是每一张标语都显得那么斩钉截铁,完全像揭竿而起的宣战和起义,怎么看,怎么显眼。
“八年埋头苦干,一朝扬眉吐气!”
显然这是在说西北边防公署成立至今已经八年,先是西北省上下千万民众和其后举国国民的埋头苦干,成就了国家的工业化,最终造就现在的胜利。
“庆自日胜利,拥护最高领袖!”
看到这到这个标语时,陈燕鸿的脸上带着些许赞同之意,没有总理或许就没有这场战争的胜利。
“国家富强!河山重光!亿兆欢呼!国防军万岁!”
这又是称赞的国防军的标语,是国防军的牺牲和付出打赢了这一仗,为国家争回了地位和荣耀!他们完全有资格享受这种赞扬。
“实现全国工业化,完成祖国复兴大业!”
“庆祝政丶府收回上海租界权益!”
“仁人先烈含笑,见众于九泉!实施宪政,提高工人的地位!”
“先烈精神不死,造成一等强国!”
“自立更生,庆祝胜利!”
“提高民众国民意识,提升劳工生活水平!”
……
入眼的标语口号尽管并非出自一人手笔,但这些标语口号的内容却显示了他们的出处,政治味较浓的大都是出各政党团体以及他们的外围组织,而那些称赞国防军的口号大都出自激进的军事团体,至于那些要求提高工人地位和生活水平,自然是出自工会。
这一切让陈燕鸿感觉有些陌生,这几年上轰化很大,曾经被视为贫民区的闸北以及一片荒凉之色的浦东此时已经林立了大量中式的高楼大厦,在郊区散布着大量的轻工工厂和新兴的居民社区,上海不再是一座“洋人的都市”,而是中国人自己的世界三大都会之一。
之所以下船后没有直接回家,是因为根据当初的留学协议,基金会派出留学生在回国后需要到当地教育复兴基金会报备,而教育复兴基金会将出面为他们联系、安排工作,他们需要工作五年才能获得自由择业的权力,尽管这一条款看似有些霸王条款,但是毕竟他们留学时的学费、生活费都是由基金会支付,同样他们会被“分配”到“国家”最需要地方的工作。
而中华教育复兴基金会上海分则位于租界,这是共和六年教育复兴基金会成立后,出于当时的国内环境的考虑因安全原因,将分会所在设立于租界内,以防止遭到地方政丶府的压榨、勒索。
从在中华教育复兴基金会上海分会走出来之后,看着手中的这份工作分配单,陈燕鸿的脸上露出了一丝苦笑,在看到一同从分会里走出来的朋友们时,东燕鸿兴笑,但是笑容中却带着些许的勉强。
离开分会后,归心似箭的陈燕鸿就往位于闸北的家赶去,当陈燕鸿来赶到自己家所在的那条小街时,已经是午后了,此时小街上依然上人来人往。在小贩们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中,狭窄的贫民区的街上显得比过去热闹了许多,街道两边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多了一长溜店铺,各色商品都卖,除了那些破旧的房屋外,这里似乎不再是那个贫民区,反而有些像一条商街。
临街的那些老房子上的墙皮很多都剥脱了,露出里面青色的砖,斑斑驳驳的,仿佛是禁不起岁月流逝的老妇,显得格外无奈。墙角下,一些不知名的花草,不问世事,不问岁月,烂漫地开,看着眼前这陌生的街道陈燕鸿停住了脚步,这是自己自幼生长的地方吗?
此时他的鼻尖闻到上海弄堂特有的带着隔宿的黏腻又有点人的体温的生活气味。他看见一条旧旧的大红花棉被晾在两株小树之间,在弄堂口还可以看到卖卤极权的鲁大叔出的摊子,远远的还可以看到一些熟悉的邻居,显然他们都没有看到自己,即便是卖菜陈大妈从自己身边走过时,也不过只是撇眼多看了几眼而已。
离开时,陈燕鸿不过只是一个不到7岁的少年,而现在却已经是一个25岁的成年男人,此时已经正值中午,火辣辣的娇阳灼射在陈燕鸿的壮实的身上,坚实的胸膛撑起单薄的短袖衫,全不见当年那副文弱的模样。
“全世界在这一代中国青年的面前都要给予崇敬的目光。我们的祖国需要的是具有强烈主动性、主人气概、不胆怯、善良而具有良知、亦知性而有风度的青年。在他们身上既不允许有懦弱。也不允许有任何不良嗜好。从他们的目光里你能看到只是青年人骄傲的自信和战士般的坚毅。未来属于中国的这一代青年……”
当年总理尚是西北边防公署主任时对青年要求,现在则被推而广知成为举国上下合格青年唯一标准。即便是的远在德国、美国等国如陈燕鸿一般的基金会派出留学生也不能免俗。
“每一个中国人都需要保持强健的体魄!如果你们想为国家做出更多的贡献,学习之外,必须要锻炼身体,参加体育运动!体育运动会锤炼你们的意志!让你们的意志如钢铁一般坚强!”
每天保持运动、参加业余体育比赛是每个留学生必须要做的事情,如同学习一般,这是旅德学生会的要求,这是来自国内教育部门的要求,对于新一代的中国青年而言只拥有聪明的大脑而没有强健的体魄是不能被接受的。每个中国青年掌握枪杆子如同掌握笔杆子一样熟练,是新一代中国青年的根本标准。
“……”
一个身影出现在陈燕鸿的视线中,那个背着个箱子的身影在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