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0章 东亚病夫?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10章 东亚病夫? (第1/3页)

    (24年了,奥运会了,多少总了写那么一点!当时的东亚病夫之名扣在脑袋上,这一帽子不摘掉,心难安啊!P:求月票!)

    前往工厂去的班车上很热闹,在大众汽车厂工作的大都是从天南地北的乡间移民,这些过去在家中务农的青年身体都很棒,浑身上下都有着发泄不完的精力,说起话来像怕别人听不到一样,声音也特别大,开始时大家说的还很正经,说着说着味道就变了,接着就变成了荤段子,说的人是眉飞色舞,听的人也是津津有味。

    大家都是粗人,至少以粗人自居,一路上倒也热闹。

    车内的环境多少让刚刚退役刘常春对未来的工作产生了些许信心,一个月前以上等兵军衔退役的刘常春,所得到的只有一份00元的退役安置金,还有一份荣军安置单。凭这个单据,刘常春可以到全国各地任何一个城市的荣民工作介绍处寻求帮助,他们的职责就是帮助像刘常春一样的退伍兵寻找一份工作。

    工作并没有地域限制,退役官兵和普通的百姓一样,只在愿意,他们可以在全国任何一个城市居住、生活,享有与当地人相同的一切福利,唯一的区别是只有居住满三年以后,才能够获得选举权,刘常春并不是上海人,之所以来这里,是因为在部队时一个朋友说过,全中国除了西北,就数上海的工资最高,但上海的房价和生活开支都比西北底。

    所以刘常春来到了上海,上贺荣民安置处为他在大众汽车公司找了一份工作,试用期三个月,一个月三十二元,而且公司还给买养老、医疗闭。

    班车行驶了一个小时,终于.来到了位于浦东的大众汽车公司的工厂,远远的就可以看到那些正在施工中的蓝色的钢结构厂房,隔着铁栅栏还可以看到大众汽车公司的那句名言“人民的汽车”,这家汽车公司奠基时,就向国民许下一个承诺。

    “让每一个中国家庭都能拥有自己的小汽车!”

    “在这里工作三十个月,靠着公司.的汽车基金,我就能拥有自己的汽车!”

    在汽车驶进正在建设中的工.厂时,刘常春在心中暗想着,尽管此时汽车制造厂的一期工程不过是刚刚兴建,部分设备刚刚开始安装,但第一批工人已经开始上岗学习。

    在夜幕降临前,班车进入了工厂,触目所及,是一片.嘈杂,此时的工厂更像是一个工地,到处都是施工机械发出的震耳欲聋的声响,在吊机将设备安装在混凝土台基上时,台基旁的建筑工人正在安装着钢构架,这里的一切都是按照标准的“西北式建设法”,安装设备与建设厂房同步进行,最大限度的缩短整体工期。

    尽管钢结构厂房的成本高出红砖厂房近两倍,但.国内工厂大都喜欢使用这种源自西北的新式厂房,厂房建设工期可以缩短80以上,这意味着工厂可以更快的投产,以尽早赢利。

    就像现在,作为国家第二个四年计划中的规划.企业的大众汽车公司,不过仅开工建设半年,配件厂便开始生产由中华汽车、吉利汽车转包的汽车配件,在过去至少需要等到一年以后。

    在更衣室换上.蓝色的粗布工作服后,有些茫然的刘常春跟在其它后工人的后面走进了厂房,一进入厂房,一大股浓浓的机油味就扑面而来,厂房内没有刘常春想象的那种杂乱,厂房内一字码开数十台各式各样的机器,淡蓝色的工厂地面上没有一丁点杂物,如果不是机器的轰鸣声和那些流水线上车门形状的钢板,很难让人想象这是一家工厂,至少和刘常春想象的工厂有着很大的区别。

    在车间内的工作是乏味的,至少乏味的程度远超过刘常春的想象,刘常春发现自己的工作不过只是流水线下,在车门内框中点5个焊点,5个焊点必须要在32秒内完成,这是生产流水线的设定,所有的材料运放完全精确秒内,在刘长春的头顶有一条线,如果发现问题,就可以拉这条线,随后整个生产线都会吐来,但是这条线却不是轻易可拉的,至少在没有发现生产问题之前,绝不能拉。

    5个焊点,看似非常简单,唯一的要求就是在32秒内将其焊牢,不容有任何瑕疵,工厂的工资是与个人劳动成果挂钩的,产品中的瑕疵会直接影响个人收入。一天8个小时重复着这样的工作,任何人都可以想象这种工作的枯燥与乏味,就像现在在干了7个小时后,刘常春就感觉自己的手也软、腰也酸,浑身似乎都提不起劲来。

    时间过的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缓慢,即便是当初在战场上冲锋时那短短的200米生死线上的时间,也不像现在这般缓慢,刘常春从来没干过这种活,尽管在培训中心学习了一个半月,但像现在不断重复着5个焊点,却让刘常春有些无法适应。

    在生产线吐检查的十分钟,好不容易歇口气的夫,摘下防护帽的刘常春朝前面撇了一眼,那个看起来身体略显单薄的老陈,脸上根本看不到任何乒的样子,他的呼吸也很舒缓,甚至偶尔还会哼些戏文,似乎很享受这种工作。

    坚持吧!

    就像自己当年在新兵集训中心一样!

    流水线再一次发出声响后,电弧光再一次在墨色镜片前闪着耀眼的白光。

    “啊!”

    伸着懒腰的刘常春抬头朝着初升的太阳看了一眼,在工厂食堂吃了一顿饭后,刘常春觉得先前离开自己身体的力气似乎又回来了,全不见一个小时前在生产线上的那种乒。

    “适应!适应下来就好!”

    感觉力气和精神再一次回到自己身上的刘常春在心中劝着自己,自己能在战场上适应下来,更何况是这里,这又不是要命的活,不过是5个焊点而已。

    一大清早,街边的人行道上就出现十几名年青学生和一个老外的身影,对于这一幕,周围的居民早就已经习惯了,这是复旦大学田径队的那些大学生在练马拉松。

    “快!快!方……跑快点!抬起头!”

    在街边跑步的福克大声斥责着,作为复旦大学田径队的教练他对于自己的这些队员,福克非常不满意,尽管他们在训练时非常努力而勤奋,但是按照他们现在的成绩很难赢得奥运会代表队入选资格,自从半年前,国务院决定派出代表团参加将在巴黎举行的十一届奥运会后,全中国的体育界都将入选代表团视为最终目标。

    竞技体育运动在中国以为大学最为风行,一时间几乎所有大学都将派代表参加奥运会视为学校荣誉,三年前移民中国应聘复旦大学体育老师的福克消自己的学生可以进入代表团,但进入代表团却需要经过来严格的比赛

    908年在世界头号强国伦敦举行的第四界奥运会,让国人第一次知道了奥林匹克之名,也正是因这一界奥运会,当时被称为“东亚病夫”因为国民体格孱弱,遭外人讥笑的中国人发出的了一个声音。

    908年,天津《天津青年》发出三个问题:中国人什么时候可以参加奥运会?中国什么时候可以在奥运会上获得一枚奖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