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六十四章 码头 (第1/3页)
说起阎应元,他不算真正的读书人,因为他既不是进士出身,也不是举人,仅仅只有一个秀才的功名。
当年当典吏还是家中走的京师那边的关系,依靠族中有人认识宫中的一位公公的路子这才当了这个芝麻绿豆的小官。不过阎应元虽科举不成,但不代表他没有能力,他非但能力出众,更敢于任事,这些年来浮浮沉沉,一步一步由区区一个典吏做到知府之职,可以说是大明开国之科举以来的第二人,要知道哪怕是李信、陈新甲、何腾蛟、宋一鹤包括之前的海瑞等人,那也都至少是举人出身。
除去当年把英宗从草原接回来的杨善和阎应元一样是秀才功名外,能把官当到这种程度的就没第三人了。虽然杨善最终当官当到了兴济伯,赐世券,掌左军都督府事,兼礼部尚书的高位,可问题阎应元现在官职虽不如杨善,却要比杨善年轻不少,未来或许能达到杨善的地步。
不过这些对于阎应元本人来说根本不在意,阎应元当官可不是为了升官发财的。无论是他最初当典吏还是后来当主簿,又或者成为兵部主事还是到福州当同知,他当这个官为的是一展抱负,为国为民做些实事罢了。
也是因为如此,阎应元这些年做官都是出于本心,从未考虑过自己的升迁,在他看来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红薯,既然侥幸当了这个官,就要做出成绩在,在这种心态下,阎应元这个官当的和其他官员不一样,努力做事毫无顾虑,从而得到了民间极大的好评。
这一日,阎应元去了码头视察,随着海贸的兴起福州这边有越来越多的海船出海,虽然福州没有被朝廷归纳于五大通商口岸之一,在福建的通商口岸是南边的泉州府,不过福州的地理位置同样不错,而且作为省府所在,福州在有些方面相比泉州更为便利,再加上这些年阎应元的经营,从港口吞吐量和货物的出入情况来看,丝毫不亚于泉州。
穿着便装的阎应元就和普通商人一般在码头周边视察,这里的人对于阎大人的到来早就见惯不怪了,毕竟阎应元一有空就会来码头,每次来也从不前呼后拥,仅仅带着两三随从逛上一逛,兴起时无论是码头这边的衙役或者搬运货物的苦力,还是在码头附近摆摊的商贩,都会亲切和他们交谈一番,听听他们对目前的看法和感受。
时间长了,众人也没把阎应元当一回事,甚至每次他来都会主动打个招呼,笑呵呵地聊上几句。对此,阎应元也很喜欢这种感觉,因为只有如此他觉得才能看到真实的一面,而不是坐在衙门里仅仅听下面人的汇报,对真实情况却一无所知。
“阎大人,来喝口茶,歇歇脚。”正在逛着呢,一个摆茶摊的中年汉子远远就见到阎应元朝自己这边走来了,笑着连忙冲他招呼着。
“好嘞!”阎应元笑着点头,带着人径直走了过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