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103章 岁月的回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1103章 岁月的回忆 (第2/3页)

,带着光,带着那些没说出口的盼头,往前奔着。

    没过多久,张经理带着几个人来,说要在火车站的展台里,摆个老磨盘的模型,旁边放着王满仓家的玉米面礼盒。“王叔,这模型按一比一做的,连磨齿的纹路都一样,”张经理指着图纸,“旅客来了就能看见,说不定能成咱镇的特色。”

    王满仓看着图纸上的磨盘,忽然觉得像看着年轻时的自己。“模型行,”他说,“但得告诉人家,真磨盘在我家院里,转一天,磨一天的面。”

    张经理笑着答应了:“一定一定,还得把您的直播二维码贴上,让大家都能看见真磨盘转。”

    李桂芝端来刚熬好的玉米糊糊,香气漫过院子。王小轨的手机响了,是那个做绘本的编辑:“王大哥,绘本的封面定了,就是您和李大姐推着磨盘的那张,夕阳下的,可好看了。”

    王满仓接过碗,糊糊的热气模糊了眼镜片。他看着院里的老磨盘,月光把它照得像块浸在水里的玉。磨盘的“吱呀”声好像还在耳边响,混着孩子们的笑,混着李桂芝的银镯子声,混着远处火车的“哐当”声,缠在玉米须上,沾在玉米面里,落进那些没说完的故事里,慢慢酿着,像坛永远喝不完的酒。

    磨盘还在院里立着,石碾子与底盘的摩擦声,时不时漫过院墙,混着槐树叶的沙沙声,成了村里新的调子。有人说,这声音比教堂的钟声还让人踏实,听见了,就知道日子还在慢慢转着,带着那些老的、新的,甜的、咸的,一步一步,往前走着,没有尽头。

    秋阳把院角的南瓜晒得发亮,橙红的瓜皮上沾着几点金黄的玉米面,是王满仓推磨时溅上去的。他蹲在磨盘边,手里捏着块粗布,正一点点擦磨齿里的麸皮。布纹划过石面,发出细碎的声响,像在给老伙计挠痒。

    “爹,出版社的人来了,说绘本样刊印出来了。”王小轨领着个戴眼镜的年轻人进院,年轻人手里捧着本精装书,封面亮闪闪的,印着夕阳下的磨盘,王满仓推着磨棍,李桂芝站在旁边添玉米,银镯子在画里闪着光。

    王满仓直起身,手在裤腿上蹭了蹭,指尖还沾着点玉米面。“这画……把你娘画年轻了。”他接过绘本,粗糙的指腹抚过封面,李桂芝凑过来看,忽然红了眼眶:“这不是那天拍的照片吗?摄影师说光线好,果然好看。”

    年轻人笑着说:“王爷爷,李奶奶,这绘本首印了五千册,上市第一天就卖了三百多本,好多家长说要带着孩子来找磨盘呢。”他翻开内页,里面有孩子们围着磨盘跑的插画,有王满仓讲磨盘故事的漫画,还有张磨盘的剖面图,标注着“百年磨齿,深浅七毫米”。

    王小轨举着手机直播,镜头对着绘本:“家人们看,这就是咱老磨盘的故事,有图有字,还带拼音,三岁孩子都能看。”评论区刷过一串“买了买了”“带孩子读”的话,有个妈妈留言:“等孩子看完,就带他去体验推磨,让他知道粮食来之不易。”

    李桂芝把绘本小心地放进樟木箱,垫在王满仓的烟袋锅旁边。“得收好了,”她说,“这是咱家磨盘的传记呢。”王满仓蹲回磨盘边,继续擦磨齿,磨盘的“吱呀”声里,他忽然说:“下午推点豆子吧,磨点豆浆,给出版社的同志尝尝。”

    年轻人没推辞,坐在磨盘边的小板凳上,看王满仓推磨。黄豆从磨眼里滚下去,被磨齿碾成乳白的浆,顺着磨盘边缘往下淌,像条细细的奶河。“王爷爷,您这磨盘转了一辈子,就没觉得烦?”他忽然问。

    王满仓转了半圈,汗滴落在磨盘上,洇出个浅痕:“烦啥?你娘做的豆浆香,孩子们的笑声甜,磨盘转着,这些就都有了。”李桂芝往磨眼里添豆子,笑着接话:“他啊,哪天不推两圈,夜里都睡不踏实,说磨盘会想他。”

    下午,火车站的张经理打来电话,说模型磨盘安好了,旁边的展柜里摆着绘本和玉米面礼盒,好多旅客都在拍照。“王叔,您猜怎么着?有个旅游团说要加个项目,专门来您家看真磨盘!”

    王满仓刚磨完豆浆,正用纱布滤渣,闻言手顿了顿:“旅游团?那得多少人?”张经理在电话那头笑:“不多,二十个,明天上午到,管顿饭就行,我给您算人头费。”

    挂了电话,李桂芝往灶里添柴:“那就多蒸点窝窝,再炒个南瓜子,让人家尝尝咱农家菜。”王满仓看着磨盘上的豆浆渍,忽然觉得这老伙计要成明星了,心里既骄傲又有点慌,像当年第一次带王小轨去镇上赶集。

    第二天一早,旅游团的大巴停在院门口,二十个游客涌进来,举着手机对着磨盘拍。导游举着小旗子:“各位来宾,眼前这盘磨盘有一百二十年历史,比咱们爷爷奶奶岁数都大,它磨出的玉米面,甜得能粘住牙……”

    王满仓被围在中间,教大家推磨。有个穿旗袍的阿姨推不动,磨棍在她手里晃悠,引得大家直笑。“这活儿看着简单,得用巧劲,”王满仓扶住磨棍帮她推,“就像过日子,光使劲不行,得顺着劲儿来。”

    阿姨笑得直不起腰:“王大爷说得太对了,我回去得让我家那口子来学学,他总说我不会过日子。”李桂芝端来豆浆,玻璃杯里飘着黄豆的香,游客们捧着杯子喝,都说比城里的豆浆纯。

    王小轨举着手机跟拍,镜头扫过游客们满足的脸,扫过磨盘边堆成小山的窝窝,最后停在王满仓和李桂芝相视而笑的瞬间。“家人们看,这就是最真实的农家生活,”他的声音带着哽咽,“磨盘转着,日子甜着,多好。”

    旅游团走的时候,每个人都买了袋玉米面,有个小姑娘抱着绘本让王满仓签字。他不会写字,就在扉页上按了个手印,沾着玉米面的手印,像朵金黄的小菊花。“等你长大了,王爷爷教你推磨。”他摸着小姑娘的头说。

    送走游客,王满仓坐在磨盘边抽烟,烟袋锅里的火星映着磨盘上的手印。李桂芝端来刚炒好的南瓜子,嗑得“咔嚓”响:“刚才张经理说,下周还有个摄影团要来,专拍老手艺。”

    王满仓没说话,拿起磨棍推了半圈,磨盘的“吱呀”声里,远处的火车鸣了声笛,“哐当哐当”地往远处跑。“拍就拍吧,”他忽然说,“让他们拍拍磨盘上的凹痕,拍拍咱踩出来的脚印,让城里人知道,这日子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磨盘一圈圈转出来的。”

    王小轨的手机响了,是那个做绘本的编辑:“王大哥,有个儿童剧剧组想改编绘本,说要把磨盘搬上舞台,用道具磨盘演戏呢。”王满仓听见了,推磨的力气加了几分,磨盘转得更快了,黄豆浆顺着磨盘淌,像条永远流不完的河。

    “演戏?”他愣了愣,随即笑了,“那得让道具磨盘也转起来,别光是个样子。”李桂芝往磨眼里添豆子,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