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106章 越浓的香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1106章 越浓的香 (第1/3页)

    胡小满把扩大规模的计划写在账本背面,铅笔划过纸页的沙沙声,和老榨机余留的木味混在一起,倒生出些踏实的盼头。他算着需要添多少新设备,又得请几个帮手,手指在数字上点来点去,忽然发现父亲不知何时站在身后,正盯着账本上的“古法榨油培训”几个字。

    “爹,我想让更多人学这手艺,”胡小满有点紧张,把铅笔往耳朵上一别,“光咱一家守着不行,得让这手艺活起来。”胡德山没说话,伸手拿起账本翻了翻,指腹在“老榨具”三个字上停了停:“新榨具得找老木匠做,用百年的枣木,硬实,能经住捶打。”

    胡家婶子端着刚出锅的油糕进来,糯米的甜混着油香漫了满室。“我娘家侄子在邻县做木匠,”她往父子俩手里塞油糕,“他爷爷就是做榨油机的,让他来试试?”胡德山咬着油糕点头,枣木的事就这么定了。

    没过几天,木匠侄子带着工具来了。年轻人穿着工装裤,却背着个老式的墨斗,说是爷爷传下来的。“叔,您要的榨具得按古法来,”他围着老榨机量尺寸,墨线在木头上弹出笔直的印,“枣木得泡三年水,再阴干两年,才能用,急不得。”

    胡德山蹲在旁边看,烟袋锅的火星明灭:“不急,好东西得等。”他想起年轻时跟着父亲学榨油,也是这么一板一眼,泡籽要三天,炒籽要火候,半点含糊不得。木匠侄子忽然指着老榨机上的铁箍:“这铁活我做不了,得找打铁的老李头,他有祖传的火候谱。”

    老李头住在镇子另一头,铁匠铺的烟囱常年冒着烟。胡德山带着木匠侄子找到他时,老头正抡着大锤打铁,火星溅在地上,像撒了把碎星。“德山?稀客啊,”老李头放下锤,露出满是老茧的手,“你那老榨机的铁箍还没坏?”

    “想做套新的,”胡德山拍着他的肩膀,“给年轻人学手艺用。”老李头眯着眼打量木匠侄子:“这活要十二道火,少一道都不结实,你能等?”年轻人点头:“李爷爷,您说多久就多久,我等着。”

    从铁匠铺回来,胡小满正在油坊里忙。新机器的嗡鸣声里,他正教两个乡亲看油温表:“这表到180度就得停,不然油会糊。”胡德山站在门口听,忽然觉得这场景也挺好,新的法子在老地方生根,像老榨机旁冒出的新绿芽。

    傍晚,胡家婶子翻出个旧木箱,里面是胡德山年轻时的榨油工具:竹筛、木铲、铜漏斗,还有本泛黄的笔记,记着每天的出油量和天气。“这笔记给小满吧,”她把本子递给胡德山,“让他也记记,将来给孙子看。”

    胡德山翻开笔记,第一页写着:“光绪二十三年,新榨机成,出菜籽油五十斤,香漫三巷。”字迹是父亲的,遒劲有力。他忽然想起父亲临终前的话:“油坊是根,手艺是脉,脉不断,根就不枯。”

    胡小满接过笔记,小心地放进抽屉,和超市的合同、新机器的说明书放在一起。“爹,电视台又要来拍,”他忽然说,“这次想拍老木匠做榨具、老李头打铁,说这叫‘手艺的链条’。”胡德山笑了:“让他们拍,让年轻人知道,咱这油香,是多少双手揉出来的。”

    老木匠做榨具的日子,油坊里更热闹了。他在院里支起木架,刨子刨过枣木的声音沙沙响,木屑堆在地上,像铺了层金黄的雪。胡德山没事就去看,有时递杯茶,有时说句“这里得再削点”,两个老人凑在一起,话不多,却透着股默契。

    老李头送铁箍来那天,特意穿了件新褂子。铁箍闪着青黑色的光,是用传统的“冷锻”法做的,不用淬火,却硬得能敲出火星。“你试试,”老李头往胡德山手里塞了把锤子,“敲敲就知道,这铁认咱的手。”

    胡德山举起锤,轻轻敲在铁箍上,“当”的一声,清亮的响在油坊里回荡,像老伙计在打招呼。他忽然觉得,这铁箍、这枣木榨具,还有新机器、新账本,都在说同一个理:日子在变,手艺在传,变的是法子,传的是那份较劲的认真。

    胡小满举着手机拍这场景,直播间里有人刷:“这才是真正的非遗,不是摆着看的,是活着的。”有人问能不能来学榨油,有人说要订一套老榨具当收藏,还有个海外的网友留言:“我爷爷也是榨油的,看到这场景想家了。”

    胡德山看着屏幕,忽然对胡小满说:“明年开春,咱办个榨油节吧,请老李头、老木匠都来,让乡亲们看看,油是咋从菜籽变成香的。”胡小满笑着点头:“再请超市的人来,让他们也尝尝刚榨的热乎油。”

    老榨机旁的新榨具渐渐有了雏形,枣木的清香混着菜籽油的香,漫过青石板,漫过老街,像条看不见的线,一头拴着过去,一头牵着将来。胡德山每天推开门,都能看见老木匠在刨木,新机器在运转,乡亲们在忙碌,心里就踏实得很。

    这天夜里,胡德山做了个梦。梦见父亲站在新榨具旁,笑着说:“好,好,这油香,能传下去了。”他想伸手去拉,却醒了,窗外的月光正照在老榨机上,油星子在石缝里闪,像无数个没说尽的故事,在时光里慢慢酿着。

    油坊的铜铃又响了,是胡小满早起开门。新的一天开始了,新机器的嗡鸣将再次响起,老木匠的刨子还会沙沙作响,而那本泛黄的笔记,又将添上新的字迹,记着今天的出油量、天气,还有那股子缠在新旧之间的、较劲的香。

    胡小满把榨油节的海报贴在了油坊门口,红纸上的毛笔字是请老街的教书先生写的,“古法新韵,油香传承”八个字透着股精气神。路过的张婶指着海报笑:“小满,你们这是要把油坊开成戏台子?”胡小满挠挠头:“就是想让大家热闹热闹,看看咱这油是咋来的。”

    胡德山蹲在老榨机旁,给新做的枣木榨具上桐油。桐油是自己熬的,带着点涩味,刷在木头上,慢慢渗进去,像给木头喂了口老汤。“老木匠说,这油得刷三遍,”他对蹲在旁边的胡小满说,“第一遍打底,第二遍渗骨,第三遍封魂,这样木头才能经得住百年的捶打。”

    胡小满手里拿着手机,正在跟电视台的人确认流程:“他们说要搭个临时舞台,让您和老李头、老木匠上台讲讲。”胡德山手里的刷子顿了顿:“讲啥?我嘴笨,说不出啥大道理。”胡家婶子端着刚炸的油果过来,往他嘴里塞了一个:“就说你咋榨油的,咋把菜籽变成香的,这就是最好的道理。”

    离榨油节还有三天,油坊里就挤满了人。有来帮忙的乡亲,有来看热闹的老街坊,还有几个背着相机的年轻人,说是从城里来的“手艺爱好者”。老木匠正在给新榨具装铁箍,老李头蹲在旁边指导:“往左挪半寸,对,这样受力才匀。”两个老人凑在一起,铁箍敲在木头上的“当当”声,像在打拍子。

    胡小满忙着给新机器换滤网,他发现这台机器用久了,也沾了点老油坊的气息,不锈钢的表面蒙上了层淡淡的油雾,不像刚来时那么冷硬。“爹,超市的人说要来设个展台,卖咱的精炼油,”他直起身擦汗,“还说要搞个‘古法油体验区’,让顾客自己榨点油带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