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8章 抢走他们的命根子(第二更,求订阅) (第2/3页)
后,他们向埃塞俄比亚提供了大量的援助,帮助他们建立了现代化的农业系统,十几万名俄国工程师、农业工人在当地亲自经营那里的农场,他们建立了大型的水库、水渠、甚至运河,在他们的努力下,当地的玉米最高产的时候一年能产出2000万吨,可惜去年听说经营出了问题,产量跌到1100万吨。”
“准确说是1123万吨。”赵庆捷直接了当的说道:
“因为俄国的农业团队撤走了一半,当地劳工的效率只有原来的三成。而且,他们的农业工人并没有提高产量的意愿,毕竟,他们只是领工资的,即便是有超产奖金,也是发给所有人的,干好干坏都一样,产量会下降也是再正常不过的。”
埃塞俄比亚的友谊农场到底发生了什么,赵庆捷可以说是再了解不过,毕竟,他们的种子销售人员和技术人员,早就走遍了每一个农场。说白了,就是典型的苏联集体农场的毛病。
相比之下,公司农场现在采用的就是承包制——将大农场分割成为200英亩一块的,也就是80公顷大小的小地块,然后直接由一名工人负责,他负责耕种、收获,而他的收入受到负责地块产量的影响,产量越高,他的奖金也就越多,而公司除了提供种子之外,同时还会派遣技术人员指导生产,统一施肥、喷洒农药。
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农场工人愿意投入生产,提高产量和质量,去年国际谷物公司的农场单季产量过到了每公顷6吨的世界最高水平,通过两季种植,其产量更是翻了一翻。
也正得益于此,公司去年的股价和分红,都达到了最高水平。当然,农场工人的收入也很高,他们的收入普遍在1700美元左右,基本上一个人工作就可以养活一大家子了。
“是的,他们的经营是有问题,但无论如何,那些土地还在,灌溉系统还在,他们所需要的就是现代化的经营,管理,当然,他们更需要一个新的主人。”
新的主人!
赵庆捷的呼吸微微一滞。他走到地图前,看着地图有些不太确定的问道:
“你的意思是?”
“把俄国的农场拿过来。”
约翰的声音很轻,但却像是一道惊雷似的在会议中回响着。
“用国际谷物公司的管理团队,我们的种子,还有公司手下那些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以及农业工人。不出两年,那里的产量就能回到巅峰,甚至超过俄国时期——毕竟,我们的技术远远领先于他们。”
把俄国的农场拿过来,这……怎么拿?
“那里有埃塞俄比亚的军队,还有俄国驻扎的护卫队。”
赵庆捷转身时,他盯着地图,然后说道:
“我们都知道,那些农场是埃塞俄比亚的命根子,同样也是俄国的命根子,如果没有埃塞俄比亚的农场,他们每年需要进口至少1500万吨玉米,才能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因为有了那里的农场,他们只需要用农业机械、化肥以及农药等工业品,就可以换回那些玉米,他们甚至还可以向欧洲出口牛肉,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又怎么可能会让我们插手呢?”
命根子!
如果不是因为埃塞俄比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