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200章 被卡脖子的老大哥(第三更,求订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2200章 被卡脖子的老大哥(第三更,求订立) (第3/3页)

就刚刚突破了5微米制程,而且成品率很低,将军……”

    抿了抿嘴唇,乔尔说道:

    “所以,除非我们得到DSW4800光刻机,否则我们不可能制造出这种芯片,而DSW4800光刻机,对我们是禁运的!”

    乔尔的回答,让将军整个人都陷入了沉默之中,他看着那张图片,然后再看着那些集成电路的样品。

    如果没有光刻机的话,他们就无法制造出相同的集成电路,也就无法制造无人机了。

    这些芯片是从无人机的残骸中取出来的。如果他们想要复刻无人攻击机的话就必须要解决这些电子系统,但是现在看起来难度远远超过他的想象。

    其实,原本这种困境应该是出现在十年之后,在另一个世界,苏联所面对的困境也正是在电子技术上的全面落后。

    正像另外一个世界一样,苏联为了追赶选择了复刻SEA的芯片,但是根据巴统协议,SEA禁止相关的材料和技术向苏联出口,直接卡住了他的脖子。

    制造芯片最重要的原材料硅需要提纯,苏联没有相关的技术和完整的产业链。苏联的半导体工厂多数情况下,只能使用那些质量低下的材料,生产出的芯片也就质量难以达标,成品率自然可想而知。

    克格勃可以通过种种渠道搞到芯片,却无法知道它是怎么制作的,就像一个厨师得到一个蛋糕成品,却无法知道蛋糕是如何烘培出来的,而芯片的制造工艺比烘培蛋糕复杂的多。

    芯片制造的每一步都涉及专业知识,如化学物质需要加热到何种程度,光刻胶应曝光多长时间,这些都是SEA芯片公司的“秘方”,很少在特定公司之外共享。

    这些被视为“秘方”的专业细节,往往没有行诸于文字,克格勃虽是优秀的情报员,却没有掌握必需的技术知识,只能干着急。

    按照李氏定律,集成电路上可以容纳的晶体管数量,每过18月到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也就是说,芯片处理器的性能大约两年翻一倍。事实上,SEA的集成电路技术进步的速度更快——平均每16个月性能就翻了一倍。

    即便苏联人设法复制了某个芯片设计,仍难免随着时间推移,被远远甩在后面,而SEA上百家芯片公司每年都会推出越来越多的新的芯片设计,苏联疲于奔命的追赶复制的效果犹如牛车追汽车。

    整个苏联芯片的“复制工程”,就像一个上下密不透风的罐头,它的客户只有一个——苏联军方,机械的复制,死板的订单,官僚的系统,没有自由市场的参与,也就没有任何创新。

    苏联硅谷拥有最好的科学家,搜集技术机密的能力也位列世界翘楚,但苏联硅谷和SEA硅谷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在市场机制下,SEA硅谷的从业者可以通过“跳槽”,获得实际的工厂经验,而苏联硅谷的模式,是通过肖金这样的官僚在办公室里发号施令。

    而现在,这种恶果已经充分的显现了出来,面对先进的制程,苏联即便是通过残骸搞到芯片,也是无能为力,因为连最基本的光刻机都没有了……

    “我们必须要解决这个问题!”

    谢尔盖直接了当的说道:

    “我们的国家需要这种芯片,我不问你们用什么办法,采用什么样的措施,我们需要这种芯片,或者说,需要更先进的芯片,这关系到祖国的生存……”

    稍微想了一下,谢尔盖又说道:

    “是设备上的不足吗?你们看看需要什么样的设备,然后让卢比扬卡广场那边看看能不能想一些办法!”

    现在唯一能够依靠的就是KGB那些特工了……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