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万历三大征 (第2/3页)
同时派出先锋,只是因为粮草问题,先锋军只能驻扎在辽东境内。
据记载,先锋军为六千人,至于总兵力,号称十万,实则只有七万人。
夸大兵力本来就是常用手段,并不奇怪。
同年九月,宁//夏之乱平息,十月,朝廷命李如松为总兵官,负责对倭军的战争。
万历二十一年正月,李如松率军与倭军交战于平//壤,取得平//壤大捷,以阵亡七百九十人的代价,给倭军造成了九千余人的损失。
平//攘大捷后,李如松为缓解后勤危机,决决定乘胜追击速战速决。
同年春,播州土司杨应龙与明廷发生第一次冲突,最终以明廷战败而告终。
此战令朝廷大受震撼,也使朝廷的态度转变。
恰在此时有大臣主张招抚杨应龙,而杨应龙也担心招来朝廷大军来犯,于是见好就收,积极认错。
朝廷见杨应龙认错态度积极,又有人从中说和,最终只是做了处罚,并没有杀他。
万历二十一年六月,高丽半岛战况陷入僵持,恰逢瘟疫爆发,粮草难以为继,倭军为保全仅剩的战果,决定派遣使臣向明廷议和。
七月,朝廷宣诏退兵。
因为现在的大明正是多事之秋,连番大战,消耗巨大,而且也已经帮朝方收复了一半的领土,明廷也打算见好就收。
时间来到万历二十五年正月,倭军再次发动了对高丽半岛的入侵战争。
刚好去年杨应龙因为不满朝廷的处罚结果,加上次子在京师当人质的时候死去,恼羞成怒,公然起兵反叛。
明廷陷入了两线作战,不过,明廷的主要兵力都在高丽半岛上,西南兵力不足,这也就使得杨应龙更加肆无忌惮。
而在这次征倭战争中,有一男一女两名年轻将领率领麾下白杆军表现相当亮眼。
男的叫马千乘,女的叫秦良玉。
万历二十六年八月,丰臣秀吉死,倭国方面隐瞒丰臣秀吉死亡的消息,开始撤军,明朝联军乘胜追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