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6章 电子厂早没了! (第2/3页)
本就没指望靠一句话就彻底揭穿所有幕后勾当。
陈阳太清楚群体心理的复杂性了——这些被生活重压得喘不过气的人,既渴望有人为他们主持公道,又害怕承认自己被人当作棋子使用。要想彻底击破这种心理防线,需要的是层层剥茧,而不是一击致命。
他的目的,只是打乱对方的节奏,撕开一道口子。就像医生做手术,第一刀的作用不是立刻切除病灶,而是找到正确的切入点。现在,这个切入点已经找到了。那些幕后操纵者原本设计好的煽动流程,已经被打乱。他们不得不仓促应对,露出了破绽。
现在,口子已经出现,怀疑的种子已经播下,就够了。
陈阳能感觉到现场气氛的微妙变化,刚才那种群情激愤的统一性开始松动,人群中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和表情。有人在暗暗观察那几个“热心亲属”,有人在低声议论,有人的眼神中开始带着思考。这种分化,正是他想要的。
继续纠缠于“谁是谁非”的扯皮,只会再次陷入无休止的争吵,正中对方下怀。
陈阳太了解这种套路了——一旦陷入身份真假的辩论,就会变成各说各话的口水战,最终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反而会消耗掉所有人的耐心和理智。而这,恰恰是那些搅局者最希望看到的结果。
他需要把话题引向更深处,引向所有人最终都无法回避、也最为恐惧的——切身利益。
就在人群因为“亲戚”问题而窃窃私语、注意力稍显分散的当口,陈阳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时机。
陈阳向前迈了一步,这一步,经过了深思熟虑。他需要重新确立自己的位置——不再是人群中的一员,而是一个能够站在更高角度分析问题的人。这种位置的转换,需要通过身体语言来传达。
这一步,不再是刚才那种融入人群的姿态,而是带着一种清晰的界限感,重新划定了楚河汉界。
陈阳有意识地让自己从“我们”变成了“我”,从参与者变成了观察者和分析者。这种转换,不仅改变了他与人群的关系,也改变了整个现场的权力结构。现在,他不再是被动的倾听者,而是主动的引导者。
“好,替亲戚来的,也算一份心。”这句话,陈阳说得很轻松,仿佛真的不再追究那几个人的身份问题。
声音不高,却异常清晰地压过了现场的嘈杂,带着一种冷静到近乎冷酷的剖析意味。陈阳有意控制着自己的音调和语速。太大声会显得咄咄逼人,太小声又会被忽视。他选择了一种穿透性很强的中等音量,配合着沉稳的语调,营造出一种专业、理性的氛围。
但这种“放过”,实际上是一种更高级的战术。他用这种看似宽容的态度,让所有人放下了戒备,以为他要转向别的话题了。
他先轻轻放过,不再纠缠,这种做法让那几个“热心亲属”稍微松了一口气,也让下岗工人们觉得他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但陈阳心中清楚,这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他在蓄积力量,准备发出真正的致命一击。
旋即话锋猛地一转,如同利刃出鞘。
“但不管是谁来,目的是什么?是想解决问题,找个饭碗,还是只想把大家的饭碗一起砸了,谁都别吃?”这句话,每一个字都经过了精心选择。“饭碗”这个词,直击每个人内心最深处的恐惧。
在这个经济转型的年代,饭碗就是生存,就是尊严,就是希望。
这话像一块巨石投入水中,激得众人心头一凛。陈阳能看到,所有人的表情都发生了变化。刚才还在为身份问题争执不休的人们,突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