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3章 身份无法确定 (第1/3页)
“凶手可能在抛尸前搜过身,拿走了能证明身份的物品,这块金属片太小,没被注意到。”
解剖室的时钟指向凌晨三点,张林看着解剖台上的尸体被盖上白布,突然对小林说:“溺水和头部外伤的关系需要明确,” 他指着头部的挫裂创,“如果创道内的炎症反应明显,说明受伤后存活了一段时间,溺水是后续行为;如果没有,可能是先溺水昏迷,再被石块撞击头部。这两种情况,性质完全不同。” 小林点头:“切片结果明天出来,到时候就能确定了。”
当两人走出解剖室时,走廊的灯光在地面投下长长的影子。“毒物分析结果出来了,” 小林的手机突然震动,“胃内容物里没有药物或酒精成分,排除中毒。” 张林停下脚步,望着窗外的月光:“那就是单纯的溺水或暴力致死,凶手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置他于死地,还刻意掩盖了身份,这案子不简单。”
解剖报告的最后一页,张林写下了总结性意见:“死者系溺水窒息死亡,头部挫裂创为辅助死因;死亡时间为 5 月 9 日晚 8 点至 5 月 10 日凌晨 2 点;生前有被束缚和头部外伤史;建议重点排查 5 月 9 日晚经过 339 国道涵洞的人员,尤其是有条件接触涵洞内碎石的人。”
小林将报告归档时,突然发现张林在页边空白处画了个简易的现场还原图:凶手将死者束缚后带到涵洞,可能先击打头部,再将其推入水中,或者直接将其溺水后,用石块撞击头部确保死亡。图旁的注释写着:“约束带的材质与涵洞口的尼龙绳一致,凶手就地取材。” 这张图像一把钥匙,将解剖发现与现场勘查的线索紧紧锁在了一起。
解剖室的无影灯终于熄灭,只剩下应急灯的微光在地面闪烁。那具在涵洞里浸泡多日的尸体虽然还未确认身份,但通过张林的解剖,已经在死亡时间、原因和作案手法上留下了清晰的印记,等待着侦查人员沿着这些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