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8章 10秒够了(4k) (第2/3页)
在原理上没有什么帮助,但是能从侧面提升你们工作效率。来来来,我介绍一下,你们从实际工作出发,看看是否满足你们的要求,如果没问题,我们就往上做。”
毕竟从根子上来说,这东西和雷达在架构形态和使用上是有共通之处的,对于搞雷达的同志们,他们并不介意把一些不涉及秘密的设计照搬过来,最大程度的方便地资部的同志们。
“好好好,你说,我学习学习。”
“我们准备把你们这个设备的操作控制界面,做成数字化设定的,这样一来,一是各种参数的设置、读取更加直观,二来,你们可以把一些你们觉得有价值的配置方案在设备里存储起来,在需要的时候直接调用,就不用调来调去的了。”
既然要数字化,那就尽量从信号处理到设备使用都数字化起来,无论如何,LED数码管上的数字无论是读还是调,都要比各种摆来摆去的指针要强得多。
“真的?那太好了!我们在使用中也发现这个问题,有一些配置得很好的、具有重复使用意义的配置方案,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根本无法保存,等到需要重新使用的时候,还得费劲巴拉的重新调整。”
模拟设备的一大缺点——想要存点儿什么东西,代价极大,尤其是这种需要经常手调的设备,存储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每次根据不同的情况要进行调整,等到再想用过去某一次的全套参数方案的时候,还得手工重来。
“嗯,那回头你们指导一下我们的人,哪些要存,哪些不用存,哪些要单独存,要存多少套方案等等这些细节。”雷达所的同志们考虑很周到,用词也很谦虚。
“好!好!好!我们会努力向贵所的同志们学习的。”
“另外,我们准备改造一下你们的数据记录系统,现在的情况是,设备具备连续探测的能力,但是你们的数据记录系统却不具备连续记录的能力,或者说连续记录容量有限,我估计会对你们的探测带来一定的影响。”
地资研究院的同志大喜过望,这个问题的确很困扰他们,别说这年头了,在原本的历史上,哪怕是到了八九十年代,使用的进口花旗地震仪依然有这个毛病,连续记录能力达不到应用需求。
搞雷达的同志就是不一样,一眼就能为我们找到毛病。
“对,我们的记录系统比较原始,不瞒您说,现在计算机上那些新式设备,我们都没用上,数据记录还是直接用磁带记录的模拟信号,一盘磁带记录不了多少数据就用完了,而且换磁带会造成工作的中断,重新开始很麻烦。”
地震仪的工作并不像放音机,可以随停随放的,如果想把两次独立的探测连成一整套数据,还是多少有些麻烦。
而且还是那个问题——原本的信号是模拟的,同志们已经尽量利用上了磁带机这个新式武器,但是记录信号这件事情依然有些麻烦——记录不了多少,而且磁带能记录的容量和数据量没关系,而是取决于工作时间,反正磁带是得连续旋转的。
一盘磁带大概是45分钟,要说探测的数据量其实并不是很大,但是却把一盘45分钟的磁带用得干干净净。
地资部的同志们不是不知道有问题,而是没法解决。他们知道磁带的容量实际上是被大大浪费的,但是信号体制这个娘胎里带来的毛病,让他们毫无办法。
“没关系,现在我们把信号数字化了,记录起来就方便多了,以你们所需的数据精度和保留一定冗余考虑,我们选用双精度浮点数进行存储,一盘磁带大概能记录15~20万条数据。”
雷达所的同志没有上15厘米软盘,一来是软盘的体积大,二来考虑到地资部以前就用的是磁带,还是尽量保留兼容性比较好,也能把过去的一些资源利用上。
“多少?”地资研究院的同志不是搞这行的,所以万万没想到数字化之后的数据容量居然有这么大!
“15~20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