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27章 是时候给海外市场一些震撼了(第一更)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527章 是时候给海外市场一些震撼了(第一更) (第3/3页)

能销多少。

    这种情况下,各个供应链企业老板都跟打了鸡血一样,几乎吃住在工厂,拉了床行军床就睡在 SMT车间旁,全力提升供应链效率!

    之前不敢全力投入,是因为看不清路,现在不止有路,还是特么一条八车道的高速路,谁不投不是傻吗?

    借高利贷都得投!

    谁都想象不到,在已经有了技术升级方案的情况下,大周的供应链企业改进效率和执行力到底有多高!

    几乎是一天一个变化!

    与大周供应链的快速反应相比,丰田的精益生产又能算什么?

    精益生产是丰田在八十多年前搞出来的,说的玄乎其玄,其实质就是不断改善生产流程和生产工艺,不断降低生产浪费、提升生产效率和良品率的一套生产管理方法,核心思想就是“持续改进”。

    这套方法在三十多年前,随着MIT的普及传播到全球,被诸多制造业企业奉若圭臬。

    大周的很多工业企业也曾学过一段时间这东西,后来发现这玩意儿完全就是故弄玄虚,简单事情复杂化。

    明明可能只是开组会时提一句,会后就改善的东西,用了这套方法,列入什么“年度改善项”,反而降低了改善效率。

    当然,有很多所谓的“供应链专家”会说:这是一整套体系、一种经过验证的方法论,是在杜绝风险的前提下优化资源、提升产能的经典路径巴拉巴拉巴拉……

    但实际上,只需要举几个反例:波音和雷神、UTC也用这套体系,甚至精益流程、管理更规范。

    这些企业的生产效率提升了么?浪费减少了么?技术改进了么?风险降低了么?

    通通没有,改进的只是每年生产部门的“报告数据”。

    归根究底,企业最大的风险还是组织僵化和人的风险。

    当外行指导内行、财务指导销售、投行指导生产、律师指导研发……就必然会出现问题。

    所幸运的是,再传一到两代不好说,但大周目前的制造业企业,仍旧还是内行说了算。

    那些在福士康可能要花上一个季度会议才能定下来的流程改进,在这里,早上晨会对老板汇报一句,下午就能落实。

    而大周的制造能力,也就是用这样的方式,在短短的三十年内追赶上来、成为了真正的世界工厂。

    在大米供应链的开足马力下,发布会半个月后,赶在双11当天,备货数量总算到了七十万台。

    其中四十万台供应国内。

    而另外三十万,当然是海外啦。

    是时候给海外市场一些“科幻时代”的震撼了!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