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655章 臧霸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655章 臧霸 (第2/3页)



    他不是吕布的谋臣,而是刻进骨血的“死士”——正如象棋中的“卒”,过河不回头。

    曹操何等精明?他深知这类人“用之如虎,纵之成患”。

    若留高顺,今日他能死忠吕布,明日岂会真心归附?

    更致命的是,陷阵营的绝对服从性远超普通军队。曹操宁可毁掉这把利刃,也绝不冒险。

    与高顺的“愚忠”不同,张辽早看透乱世生存法则。

    他最初是丁原部将,后随董卓、吕布,几度易主却步步高升。

    张辽识时务者为俊杰,带领部队投诚曹操,曹操自然笑纳。

    臧霸更是个中高手。此人本是泰山豪强,与吕布实为合作关系。

    既降,太祖以霸为琅琊相,曹操甚至将青、徐二州托付。

    为何如此厚待?臧霸手中数万泰山兵,正是曹操平定北方的关键筹码。

    张辽善战,臧霸有兵,而高顺只有“忠”字——在曹操的价值天平上,前两者是活棋,后者却是死局。

    建安时代的降将命运,实则是曹操的一本“人性账簿”:

    张绣:杀子仇人却能活,因其彰显曹魏容人之量;

    文聘:迟降反受重用,因其代表江夏士族归心;

    庞德:旧主马超尚在,却敢抬棺死战,故得厚葬。

    反观高顺,他既无张辽的“可利用性”,又无臧霸的“统战价值”,更不像陈宫能成全曹操“惜才”之名。他的纯粹,在乱世竟成了致命缺陷。

    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

    张辽臧霸恰符此道——他们懂得在原则与现实间游走,既保气节,又留余地。而高顺,终究是棋盘外的那枚弃子。

    白门楼的血迹早已风干,但高顺之死仍叩问着每个乱世:当气节与生存冲突,何者为重?

    张辽臧霸给出了现实答案——他们后来一个威震逍遥津,一个镇守青徐十余载,用功业证明“投降”不等于“背叛”。

    在乱世之中,权谋或许是一种生存之道,但付出的代价也往往是沉重的。

    臧霸的一生,就是一段不断做出妥协和牺牲的悲剧。他为了保全自己和宗族的生存,不得不向当权者屈膝投降,甚至出卖同袍手足。

    从东海避难到徐州谋生,臧霸一步步攀援上位,但所走的路却是染血的不归路。

    臧霸出身于泰山郡华县,家中原本是当地有名有势的大族。可是由于与郡太守结怨,臧家宗族遭到了灭顶之灾。

    为了救出身陷囹圄的父亲,18岁的臧霸带领私兵在半路劫法,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流血事件。之后父子逃亡东海,失去了根基。

    就在臧霸避难之处,他又遇到了第二次宗族浩劫。当时臧霸追随陶谦镇压黄巾军,被任命为骑都尉,屯驻原避难地开阳县。

    谁知几年后,陶谦竟率兵攻破臧霸的老家华县,臧霸眼睁睁看着故乡化为火海,宗亲被屠戮一空,却不得不强作淡然。因为在异乡为人作嫁,臧霸已经身不由己。

    “王霸之君可以用道义告诉我,希望将军替我说好话。”

    “刘备返回后将他的话告诉曹操,曹操听闻后就此罢休,任命徐、毛二人作为郡守。”

    “之后,曹操与袁绍对峙抗衡时,臧霸多次带领精兵援助青州。”

    “建安十年(公元205年),曹操击败袁谭于南皮,臧霸前往祝贺,趁机请求让子弟及诸将之父兄家属前往邺城。”

    “后来东部州郡发生骚动,臧霸以正义之名出兵,平定暴乱,肃清了海岱一带,被封为列侯,后被加封为都亭侯,加官为威虏将军。”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臧霸与夏侯渊讨伐黄巾军余党徐和等人,因功升任徐州刺史。”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臧霸跟随曹操讨伐孙权,担任先锋,两次攻入巢湖,攻打居巢,攻破城邑。”

    “之后,臧霸率领一支军队,进攻皖城,讨伐吴军将领韩当,让吴军不能救援陈兰。”

    “韩当派遣吴军迎战臧霸,臧霸与吴军在逢龙大战,双方僵持。”

    “韩当再次派遣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