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5章 黄盖 (第2/3页)
率军驻扎在长江南面。
黄盖于是向周瑜建议,如今敌众我寡,难以持久作战。曹军船只密集排列、首尾相连,可以用火攻的办法将其击退。周瑜采纳了黄盖的计策。
黄盖预先写信给曹操,表示孙刘联军无法抵抗曹操的大军,又表达了对周瑜和鲁肃的不满,
自己愿意率部投降曹操。曹操得信后,秘密询问送信的人,如果黄盖所言是事实,必定给他加官进爵。
到了作战这天,黄盖选取战船数十艘,装满柴草,在其中灌满油脂鱼膏,外面用帷幕盖上,上面插上军旗。
又在战船的后面系有逃生的快船,依次下水驶往长江北面的曹操军营。当时东南风吹得很急,
几十艘战船很快到了江心,黄盖让士兵大喊投降,曹操的军队听到动静,都走出营门围观。
船队距离曹操大营还有两里远,黄盖命令所有战船一起点燃柴草,江风猛烈,风助火势,
很快就点燃了曹军的战船,船上的大火一直蔓延到岸上的曹军营寨。没过多久,烈焰火光就弥漫整个天空,
曹军人马烧死、淹死的人不计其数。曹军率军大败而退,回到南郡据守,刘备与周瑜又率兵乘胜追击。
曹操留下曹仁等将领在江陵城(今湖北荆州江陵)继续抵抗,自己则径直率大军回了北方。
赤壁之战,黄盖身先士卒,被流矢射中,体力不支掉进水里,被吴军士兵救起,大家都不知道是黄盖,
将他安置在厕床之上。黄盖奋力叫出了韩当的名字,韩当听到喊声,这才认出黄盖。见到黄盖落魄,
韩当流泪为他解开衣服,黄盖这才得以生还。黄盖身体恢复后,因功升任武锋中郎将。
武陵郡发生蛮夷叛乱,叛军进攻城池,于是委任黄盖为武陵郡太守。当时郡府的士兵只有五百人,
黄盖认为兵力悬殊,难以取胜,于是打开城门,等叛军涌入一半的时候,突然发起攻击,
斩杀数百人,其他叛军见状,纷纷逃走,回到各自的村落。黄盖又把带头叛乱的首领处死,追随者全部赦免。
从春天到夏天,当地的贼寇叛乱全部被平定。深山当中巴水、醴[lǐ]水、由水、诞水流域的少数族首领和酋长,
都一改往日做法,奉上礼物请求拜见黄盖,武陵郡境内就此安定。后来长沙郡的宜阳县(今湖南益阳市东)遭到山贼进攻,
黄盖又率军前往平叛讨伐,因功升任偏将军。不久,黄盖病故于任上。黄盖当官时处理公务从不拖延,
他去世后吴国人都很怀念,有人将黄盖的相貌画成图像,四时祭奠。孙权称帝后,追评黄盖的功劳,封他的儿子黄柄为关内侯。
三国时期吴国史家韦曜评价:黄盖年幼成了孤儿,少年时期经历了不少磨难,备尝人间辛苦,但他心怀壮志,虽然出身贫贱,不与庸人为伍。
晋朝史家陈寿评价黄盖:容貌威严刚毅,善待下属,每逢军队出征讨伐,将士无不奋勇争先。
黄盖为官,处事决断,不拖延耽误,他死后吴国人都很怀念他。
陈寿在《三国志》中将黄盖与程普、周泰、韩当、蒋钦、陈武、董袭、甘宁、凌统、徐盛、
潘璋、丁奉共十二名东吴武将列为一传,评价他们都是江东的虎将,孙氏理应厚待的部下将领。
南北朝官员蔡景历评价:武将就应该勇猛雄壮,有征战四方的雄心,开疆拓土,如同虬龙断水,
能开六钧之强弓,左右驰射,能使万人之宝剑,短兵交接,攻城夺地如文鸯,烧毁敌人战船如黄盖,百战百胜,像猛兽貔貅一样聚集在一起。
南宋学者章如愚评价:如程普、黄盖、甘宁、徐盛、潘璋、朱然、朱桓、贺齐、凌统、全琮、
吕范,都是智谋足以统率军队,勇武足以抵御强敌,没有人是不称职的。
元初学者郝经评价:黄盖与程普等十二位武将都名列江表虎臣,在激战中护卫君主,攻城拔地,
战胜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