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701章 张纮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701章 张纮 (第2/3页)

礼聘为幕僚,

    后来还任命张纮为九江郡太守。但是张纮怀念旧主孙策的恩德,不愿背叛,不久就称病辞官。

    张纮从京城回到吴郡,吴太夫人认为孙权还太过年轻,就委托张纮与张昭共同去辅佐他。

    张纮思虑深刻,发现有缺漏就立即补救,凡是自己知道的事情都认真处理。孙权后来又派张纮去扬武都尉董袭的部下就职,

    有人认为张纮本来受到曹操的委任,担心他另有意图,孙权却并不在意。

    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孙权领兵包围合肥。张纮被任命为将军府长史,随军征战。合肥久攻不下,

    孙权想要亲自率军破敌。张纮进言表示,兵器乃是凶器。战争本是危险之事,现在孙权仗着强盛的勇气,

    轻视强暴的敌人,三军将士,无不为他担心。孙权亲自冲锋陷阵,固然能斩杀敌军大将,

    拔下他们的军旗,威震疆场,但这是偏将的指责所在,而不是一个主将该做的事。张纮希望孙权能压抑住孟贲、

    夏育一般的勇气,而致力于皇图霸业的建立,争夺天下。孙权听了,这才决定撤兵,不再执意领兵作战。

    到了第二年,孙权又要出兵。张纮劝阻他,自古以来秉承天命为帝王的君主,虽有神明庇佑,

    得以传播民政德泽,但是也要借助军事成就树立威望。只不过必须看准时机而后动,才能真正取得成就,

    树立威风。如今孙权碰上四百年一次的天下厄运,已经建立起了扶助汉朝社稷于危亡的功绩。

    倘若能暂且关心军队,让将士们休养生息,开拓荒地,加强农业生产,并举用贤才,推行宽和优惠的政策。

    顺从天意,在适当的时候再站出来讨伐奸凶,这样就能不使军队疲于奔命而把天下平定。孙权再次听从了张纮的劝告,停止出兵。

    黄龙元年(公元229年)四月,孙权登基为帝,建国号为吴。

    初,张纮认为秣陵县(今江苏省南京市)山川雄伟,地理位置优越险要,提议孙权作为治所;

    等到刘备向东经过秣陵的时候,他也劝孙权据有这块地方,孙权于是建造石头城。同年九月,孙权在张纮建议下迁都秣陵,并改秣陵为建业。

    孙权让张纮回到吴县迎接家属,张纮在半路上就因病去世,终年六十岁。张纮在病危之时,

    曾给儿子张靖留下一封写给孙权的书信。张纮在信中劝谏孙权应该接纳贤臣的建议,善待敢于直言的忠臣,

    远离小人,执政不能有所偏废,处理事情应该三思而行。孙权看了张纮的这封信,忍不住落下泪来。

    西晋史学家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张纮的文章既有条理而且立意正派,其人是世间的优秀人才。孙策给他仅次于张昭的待遇,确实在情理之中。

    晚唐诗人孙元晏有诗《吴·张纮》曰“东部张公与众殊,共施经略赞全吴。陈琳漫自称雄佰,神气应须怯大巫。”

    高度赞扬了张纮治国安邦、兴盛东吴的方略以及盖过陈琳的文学才华。

    南宋史家萧常评价:张纮与张昭被称为“二张”,张纮个性宽柔严整,张昭个性刚强纯正。

    张纮首先去世,他的品德依然留存;张昭后来去世,对他的赞誉也更多。

    宋末元初史家郝经评价:当初孙策孤身前去拜见张纮,张纮就投入麾下为他出谋划策,可比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之义。

    张昭辅佐孙氏两朝,向孙权举荐中原地区的人才,仅次于张昭。他向孙权建议迁都秣陵(今江苏南京市),有汉高祖刘邦的谋士娄敬一般的见识。

    张纮与张昭同为参谋时,孙策常让两人一人居守,一人随军征讨。吕布偷袭取得徐州之后,自任徐州牧。

    他不想让作为徐州人的张纮继续跟着孙策做事,便追举他为茂才,还特意派人送出文书征召张纮。

    而张纮本人厌恶吕布,认为担任其下属是屈辱之事。孙策也爱惜张纮的才华,希望他留在身边辅佐自己,

    便回书拒绝派遣,并对吕布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