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8章 公孙渊 (第3/3页)
计。”
曹叡再问大军往返需要多长时间,司马懿掐指一算,自信地回答一年时间。这番庙算后,曹叡再无顾虑。
公元238年正月,司马懿率4万大军主力从洛阳出发。6月,双方果然于辽水相遇。公孙渊早就让部将卑衍坚壁高垒,挖壕沟20多里,严阵以待。
卑衍出师不利,龟缩堡内,司马懿决定采用“声东击西”之策。魏军先在南边佯攻围堑,吸引敌军,再派出主力秘密渡河,北击襄平。卑衍唯恐襄平有失,出营追赶,被魏军痛击,退守辽隧城。
司马懿三战三捷,兵围辽隧,却碰上连续30多天的暴雨。暴雨令辽水暴涨,司马懿得以快速地运粮至城下;暴雨也令公孙渊洋洋得意,以为能够据城死守。
司马懿料定自己兵少粮多,敌军兵多粮少,胜券在握,即便暴雨淹没了许多军营,也不肯撤退。
雨停后,司马懿筑丘起楼,将大石箭弩一股脑地往城内丢,加上城内粮尽,燕军死伤无数,将领们弃城投降。公孙渊后悔不迭,惊恐交加。
8月的一天晚上,一颗大流星划过天空,坠入襄平东南。司马懿立即散布谣言,公孙渊更加恐惧,2次请降被拒绝。无奈之下,公孙渊率数百骑向东南突围而逃,在流星落地之处被司马懿大军追上斩杀。
入城后,司马懿为了一劳永逸,屠斩15岁以上男子7000多人,将公孙渊手下百官及家属2000多人斩首示众,筑成京观。一时间,襄平城内,腥风血雨,人头滚滚。
司马懿又将辽东4万户、70万人口分批内迁(只比蜀国少20万人)。3代4人苦心经营50年的辽东繁荣不再,公孙家就此灭亡,只剩阉人公孙恭被释放生还。
此役虽然成就了司马懿的赫赫声威,却也造成了辽东的权力真空,高句骊、鲜卑等外族纷纷蚕食吞并,原本由公孙家打下的带方郡、乐浪郡又落入外族之手。
三国是汉朝和晋朝之间的一段历史,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国家。220年,汉丞相曹丕篡汉称帝。洛阳为都城,国号“魏”,史称曹魏。汉朝正式结束。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建都成都,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业,国号“吴”,史称东吴。
三国时期,虽然主要是魏、蜀、吴之间的较量。然而实际上,公孙渊依然存在于魏蜀吴三国之外。
公孙渊是辽东太守沃伦公孙度的孙子,公孙康左将军的儿子。公孙康去世时,由于他的儿子特鲁姆普、公孙渊还年轻,大家都青睐他的弟弟公孙恭担任辽东太守。
对于公孙渊的祖父公孙度来说,早在董卓篡夺东汉朝廷大权时,公孙度就趁机自立为辽东侯和平州牧。
然后东攻高句丽,西攻乌环,南攻辽东半岛,隔海进攻胶东半岛北部的东莱郡。成为汉末英雄之一。
公孙渊即位后,先是拜曹魏为臣,后又背叛魏国,自立为燕王。那么,问题来了,公孙渊背叛魏国,自立为燕王。
首先,太和二年(228年),公孙渊强行取代了叔叔公孙恭的位置。魏明帝曹睿不顾刘烨劝告,拜公孙渊为杨烈将军、辽东总督。
结果在公元228年,公孙渊名义上投降了曹魏,或者可以说是曹魏的附庸。然而,公孙渊并不满足于成为魏国的附庸。
他掌权后,开始与吴国往来。太和七年(233年),公孙渊以吴为外应,欲称臣。孙权打算册封公孙渊为燕王。
东吴丞相顾雍、吴助将张昭等人都劝孙权,认为公孙渊必败,所以反对孙武拥护公孙渊。
不过,张昭等人的见识并没有被孙权采纳。对于固执的孙权,他派张弥、徐衍等带着金玉宝物,要封公孙渊为燕王。
公孙渊没想到孙权会这么看重他,以为东吴远,曹魏近,害怕曹魏讨伐,又觊觎东吴送来的财宝。
在此背景下,公孙渊做出一些选择后,诱使吴使斩首,将其首级献给了魏明帝曹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