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730章 孟达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730章 孟达 (第2/3页)

   吴蜀两国各自派遣军队向西城安桥、木阑塞救援孟达,司马懿分别派遣诸将抵抗。

    上庸郡三面临水,孟达又在城外设置木栅御敌。司马懿渡水之后攻破栅栏,直逼城下分八路仰攻,激战十六日后司马懿引诱孟达的外甥邓贤、部将李辅开门出降。

    孟达于城陷后被杀,首级被送往京师洛阳,被焚于十字街头,其尸体被其部下葬于旬阳县城以北的山坡上。

    孟达有子孟兴,曾担任议督军,魏咸熙元年被迁徙回右扶风。

    建安二十四年,孟达率部攻占上庸,接连取得战功,却在关键时刻选择投降曹魏。

    数年后,与诸葛亮暗通消息,再次背叛,最终被司马懿击杀。

    这位能力出众、看问题极为通透的将领,为何反复无常?他多次背叛的背后,究竟是谋略,还是无奈?

    孟达,扶风平陵人,年轻时,与法正一同投奔益州牧刘璋,开始了自己的仕途。

    在刘璋治下,孟达虽然有一定能力,并未受到重用。

    直到建安十六年,刘璋邀请刘备入蜀抵御张鲁,孟达才迎来了自己的机会。

    刘璋命法正与孟达,率部迎接刘备,孟达表现出色,成功引起刘备的注意,

    刘备平定益州后,留孟达驻守江陵,后任命其为宜都太守,负责守卫荆州要地,孟达这才初显头角,能力得到认可。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攻打樊城,形势一片大好,刘备命令驻守上庸的刘封,和孟达率兵策应。

    关羽的求援被拒绝,刘封和孟达以“郡县新附,兵力不足”为由推脱,没有发兵。

    这一决定直接导致关羽兵败,荆州失守,最终被东吴擒杀。

    消息传到成都,刘备震怒,不仅痛失荆州,关羽的死,更是让他难以接受。

    刘备将责任归咎于刘封和孟达,决定严惩两人,孟达感到处境艰难,意识到刘备不会轻易饶过自己。

    刘封是刘备的义子,地位远高于自己,相比之下,自己的安危更加岌岌可危。

    在此之前,孟达与刘封的关系就极为紧张。

    孟达出身寒门,自恃有才,渴望在蜀汉立下功绩,刘封却常常以义子身份,凌驾于孟达之上,甚至对他颐指气使。

    上庸战事期间,刘封抢夺了孟达的鼓吹器物,两人矛盾升级,孟达愤恨不已。

    曾向刘备上表诉苦,却未得到回应,这让他对刘备的偏袒也心生不满。

    面对刘封的侵凌,和刘备的震怒,孟达看透了,蜀汉已经不是自己的安身之地,开始密谋寻找新的依靠,目光转向了曹魏。

    孟达秘密联络曹魏,写信给曹丕表达降魏意愿。

    在信中说道:“臣既受刘封轻侮,又畏大王震怒,愿举众归降,以求自全。”信中既提到刘封的压迫,也表明自己对蜀汉未来的不安。

    曹丕得信后非常高兴,正在为对抗蜀汉寻找机会,孟达的投降,无疑是一张不错的牌。

    便派使者接应孟达,并承诺给予优厚待遇。

    孟达随即率领部众四千余家投奔曹魏,带走了房陵、上庸、西城三郡,这一举动直接削弱了蜀汉在边境的防御力量。

    投降后,曹丕亲自接见他,称赞其“智勇双全”。

    被任命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并获封平阳亭侯,兼任新城太守,统领三郡事务。

    曹丕将新城郡列为战略重地,赋予孟达极高的自主权,视其为西南防线的重要支柱。

    孟达在曹魏迅速建立起自己的势力。

    与朝中大臣桓阶、夏侯尚交好,受到信任和重用,对于此时的孟达来说,他找到了一个新舞台,并成功稳固了自己的地位。

    孟达在曹魏的地位看似稳固,但曹丕的去世,使他失去了重要的靠山。

    曹叡即位后,对孟达表现出一定的疏远和冷淡。

    孟达的权势正逐渐削弱,这种情况下,又开始重新评估自己的处境,并对诸葛亮的蜀汉,重新产生兴趣。

    诸葛亮曾多次与孟达通信,劝其归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