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935章 皇太子的十年之约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935章 皇太子的十年之约 (第3/3页)

土库曼巴希)。

    这里是从里海东岸向西岸高凉州地区出发的关键港口。

    大虞在里海经过二十年的积累,终于有了足够的商船,在蒸汽机的帮助下,除了大风大浪外,其他时间都能航船。

    而港湾所在的月氏海(潟湖),又是整个安西四省最重要的粗盐产地。

    虽然这里产的里海黑盐味道微微发苦,人吃只是一少部分,但产量大,用来做腌肉、奶酪,以及牛羊盐砖,青贮饲料防腐等等方面还是很好用的。

    至于咸海,虽然它叫咸海,但实际近海含盐量在此时并不高,因此产盐量很少。

    大佬森带着一票官员和侍卫,正在港口实地了解开发情况,未来这个港口肯定是要在移民中起到巨大作用的。

    听取了细致的报告后,一行人随便找了个地方就开始吃饭。

    按说,此时战争已经结束,大佬森其实早就该回去,莫子布都派人来催了几次,但大佬森却舍不得走。

    如今安西和泰西三藩正是百废待兴,大力发展的好时机,也是他前半生耗尽心血的功成之地。

    如今到了最关键的时候,差一点就圆满,大佬森是真舍不得走。

    这份舍不得,甚至超过了他对于皇位的渴望,大佬森曾笑着对林则徐说。

    “做一个皇帝名留青史,历朝历代加起来有几百人了,哪怕是圣君明主也有几十人之多。

    可是作为一个为国开万里疆,给子孙后代留下如此庞大遗产的太子名留青史,五千年上下估计没有几人。”

    “甚至我若是在完成这一切后病逝在了安西,恐怕后人对我的评价,比我真登基当了皇帝还要高。”

    林则徐不得不服莫家人的脑袋,这都是怎么长的,你是咋能想到这个方向去的?

    不过他一想,这也确实是事实,这样的皇太子累死在了安西,那得引起多少遐想啊!

    恐怕之后大虞朝不管出了什么问题,后世子孙第一个想起的遗憾,就是那么优秀的太子没能登基治理天下,以至于现在出了问题。

    到时候那就不是什么皇太子了,那是亿万百姓心中比三皇五帝还要高大的圣人、神仙。

    “元抚,我走之后,安西使司会交给你,我需要你在这里服务至少十年。

    因为十年时间,才能在把安西使司所有省府县的坎儿井维护好,让安西的人口承载量达到一千万。

    有这一千万人在,咱们就什么也不怕了,哪怕是单单用安西使司和泰西三藩对抗整个欧罗巴诸国,也有周旋的实力了。”

    林则徐面露苦笑,他最开始留在辽王莫洲杊身边,那是因为当时年轻,需要到艰苦地方攒资历,当然也有他很喜欢这种开疆拓土和白纸上作画的感觉。

    但他今年已经三十岁了,在安西做了快十年的官,什么都见过,已经有资历回到中枢,去大虞真正的核心区域做官积累经验了。

    可是责任感又驱使着林则徐,他知道自己是接替皇太子掌控安西的最佳人选,无论是谁来,都不可能比他这个在安西呆了这么长时间的人干的更好。

    短暂的迟疑过后,林则徐对着大佬森拱了拱手,“臣必将不负殿下所托,把安西按照太子殿下的设计,萧规曹随,建设好这片广袤的新疆!”

    大佬森满意的点了点头,“十年后,我五十五岁,你四十二岁,正是我精力下滑,最需要一位能臣辅佐的时候。

    而你则正当壮年经验丰富,精力充沛,善于理政。

    到了那时,就是我们君臣相得,一起名留青史的时候了。”

    “殿下还准备在安西呆两年?”林则徐稍稍一算,就知道时间不对,因为十年按现在起算,那么当是皇太子五十三岁,他四十岁。

    所以唯一的可能,就是皇太子还准备在安西呆两年。

    大佬森点了点头,“确切地说是一年多点,因为现在已经过了中秋了。”

    说着,大佬森把一迭甘肃发回的资料交给林则徐看。

    “短短四个月,汇聚到银川和兰州的灾民,就已经超过了六十万,照这个速度,一年至少有一百五十万难民向西。”

    大佬森摸着下巴,思索着说道:“这速度可比当年洪武大移民和湖广填四川快多了,几乎是一年在干十年的事。

    速度如此之前,其中铁路的修通,可能占了很大一部分原因。

    但这又显然超出了安西使司能接纳的上限,且铁路都用来运人了,中土通往安西的货物怎么办?”

    大佬森又掏出了一份计划表给林则徐,“这是我总结出来的一些方案,元抚你仔细看看,帮我斧正一二。”

    林则徐又赶紧接过来,仔细看了一刻钟多点后,他心悦诚服的对着大佬森施了一礼,敬佩的说道:“殿下爱民如子,目光深远,臣佩服的五体投地!”

    “银川左近素称塞上江南,兰州也是黄河上游最富庶之地,这里短时间承载几百万移民绝没有问题。

    只要官府调配得当,这上千万断断续续来的移民不但不是朝廷的负担,反而还会成为朝廷解决甘肃问题的良机。”

    大佬森的办法很简单,那就是不急着把所有移民都拉到万里之外,而是让他们一路走,一路适应。

    比如在银川,移民可以帮着建设城池,修建铁路,甚至帮助当地百姓耕种放牧等等。

    甘肃也缺人啊,这些移民完全可以用劳动赚取到养活自己的钱粮,还能一步步适应。

    之后边走边做短工,在充分利用火车运力的情况下,慢慢到达河中,最后在河中经过最后适应,成批次前往黑海西岸。

    “这是个好办法,但是操作起来却很困难,比如灾民到了甘肃不愿走了怎么办,甘肃本地官府扣住人不让走怎么办?

    火车何时运货何时运民,本地人欺骗灾民压低报酬甚至不给报酬,灾民不老实犯下案子就跑路怎么办?”

    大佬森一口气抛出六七个问题,然后笑着看向林则徐,“这都需要一员能力极强的国之干臣,才能做好这件事。”

    林则徐懂了,“臣愿意到甘肃负责灾民西进事宜。”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