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三章 庭杖 (第2/3页)
他已经不如往日的信任了,茫然片刻后,点了点头:
“不用想了,高将军是为我好,我答应。”
吴怀实欣慰的笑了笑,上前拍了拍王忠嗣肩膀:
“能屈能伸,方为丈夫,眼下暂且避避风头,等事情过去了,一切都会好的,圣人对你的感情,还是深的,只是有时候会责怪你处事不当。”
王忠嗣叹息一声,没有再说话了。
他确实不敢再掺和了,这次的二十棍子,就是一个严重警告,今后再敢乱来,就是三十棍子,三十,等于就是要他命了。
陈玄礼你个王八蛋,同僚这么多年,你特么真下的了手啊?
高力士的建议,是非常中肯的。
圣人对王忠嗣,眼下已经是半信半疑,半信半疑,有可能发展为全信或者全疑,全信就不说了,这是好事,全疑可就彻底完犊子了。
所以高力士要避免这个可能性,一来算是帮助了王忠嗣,再者,这也是顺应圣意。
王忠嗣必须交权。
那么朔方节度使,由李林甫遥领最佳,方便圣人掌控,地方军务,郭子仪为知留后最佳,可保藩镇不乱。
朔方嘛,只有郭和王,能镇抚地方。
尚书左右仆射,从李治夫妇开始,失去了大部分职权,在他们之前,是最大的官。
三省的排名,是中书、门下、尚书。
但是三省主官的排名,以前是尚书令、中书令、门下侍中。
尚书令因为李世民干过,所以后来不再设此职位,尚书左右仆射就成了实际宰相,但是因为这两个位置常年在关陇集团当中轮换,所以武则天改革,以中书令为首相,门下侍中为次相,架空了左右仆射。
古代历来是以左为尊,但是在大唐中期,中书令这个右相,是要高于门下省的左相,因为中书省负责制定政策,门下省是审核的,制定的肯定比审核的权力大。
裴耀卿退出中枢,但是右仆射的职位还在,因为他这个级别,到死之前,都会保留一个荣誉职位,算是对功勋之臣的一种特殊待遇。
那么最适合王忠嗣的,就是尚书左仆射了。
左仆射管礼部、吏部、兵部,右仆射管户部、工部、刑部,虽然眼下荣誉多于实权,但至少名义上,他可以去尚书省溜达,查知政事,符合他卸任的节度使身份。
高力士这边是真帮忙,王忠嗣前脚刚答应,他后脚就给李隆基提了。
“是他自己的主意?”李隆基皱眉看向吴怀实。
吴怀实这次学聪明了,学会撒谎了:
“确实是大将军自己的想法,他深觉辜负圣恩,不敢再践任一方,至于尚书左仆射,是高将军的意思。”
高力士跟着点头道:
“卸任藩镇,留京任职,总是需要给他一个合适的职位,否则就太伤他了。”
“呵呵”李隆基冷笑道:
“他干那些蠢事的时候,就没有想到会伤害朕?你们两个这么保他,他那样的缺心眼,也未必能反应的过来,蠢到这个地步,亏得朕时时教导。”
一听到这话,高力士就知道事情妥了,因为圣人的口气,已经不是前段时间那样犀利了。
看样子冷静下来之后,也琢磨出味来了,知道王忠嗣别的都敢干,但绝对不敢造反。
但是呢,兵权必须交,短期内,王忠嗣是别想任职军方了
九月十一,太子沥血上奏,自陈能力不及,威望缺失,屡屡犯错,请求交付储君之位,移出青宫。
青宫就是东宫,东方属青龙,太子又叫浅龙。
而且他指名道姓,认为荣王琬更适合储君之位。
然后,李隆基派遣吴怀实去了少阳院,给了太子三鞭子,这是一个巴掌,紧接着还有一个甜枣,那就是高力士。
高力士亲自去少阳院安抚太子,意思是你不要乱想,圣人之所以生那么大气,是因为在乎你,你非圣贤孰能无过,有错就改,善莫大焉。
这就叫高手过招。
李亨这一次确实是吓坏了,他担心他爹真的动了废储的心思,毕竟他爹以前干过这种事,所以整日忧思,白头发都多了不少。
后来呢,他也想通了,与其惶惶不可终日,不如主动试探,以退为进,只要他爹否定他交出储君的念头,那么短期内,他爹就不会动他。
李隆基自然看清楚了儿子的这层意思,所以才有那顿鞭子,你竟然敢试探朕?
至于高力士的安抚,则是因为李隆基确实不想更换储君,又或者说,他不敢轻易动,所以要稳住太子。
毕竟他当年干过这种事,非常担心他的儿子会在患得患失之下,兵行险着。
基哥虽然不认为李亨有造反的能力,但是他害怕李亨振臂一呼,会招来一些胆肥的,他当年诛杀韦后,不就是这样吗?
区别在于,诛杀韦后,那是诛杀祸国殃民的妖后,李亨如果敢对付他,那是弑君,弑君者人人得而诛之,也同时丧失了合法继承权。
“拿给他看,”花萼相辉楼,李隆基令高力士将太子的奏疏,交给李琩。
李琩耷拉着脑袋坐在下面,双手接过,阅过之后,赶忙跪下,额头点地道:
“都是儿臣的错。”
高力士与吴怀实对视了一眼,同时看向李隆基。
只见李隆基冷笑一声:
“闹吧,继续闹吧,逼死了他,你看朕会不会饶了你。”
李琩一脸惶恐道:
“都是儿臣的错,确实闹的太凶了,请父皇治罪。”
李隆基皱眉道:
“你就是这么回话的?一上来就是错了错了,错在哪?怎么错?都不打算说是吧?你跟李林甫沆瀣一气,咄咄逼人,张牙舞爪,京师放不下了你了?已经出嗣了,还不肯老实?”
李琩咽了一口唾沫,紧张道:
“儿臣不该与兄长有义气之争,更不该与右相交往,频频与兄长做对,千错万错,都是儿臣的错,请父皇万勿准许兄长,移出东宫,儿臣愿负荆请罪,今后老老实实居家不出,自囚于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