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29章、权争稍息,粮价顿起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129章、权争稍息,粮价顿起 (第3/3页)

本官去杀头吗?”

    “大人开恩啊,如今确实是这个价。改回十三钱一石,草民就要亏了……”

    “做不了这一行就别做!”那县丞哪里管他,“要在宛平县管辖街巷开张买卖,就要守规矩!传告到了,走,去下一家!”

    他心里也骂骂咧咧,还被知县敦促着挨家宣告。

    附墎县真是让人头大不已,这些小粮商还好,训斥强压就了事。

    但那些背后有人的该怎么搞?

    若是大粮商都不依,这粮价还是得涨上去。

    不论京城官吏如何努力,随着时间渐渐到了三月下旬,京城粮价还是渐渐涨到了十五钱以上,直逼一两银子一石。

    这个价钱其实也还好,京城粮价大体本就在十一钱到十四钱一石左右波动,总不算是涨到有些年份的二三两银子一石。

    户部右侍郎汪应蛟也是多事!

    皇帝还没有对粮价渐涨一事发表意见,于是吏部、都察院和顺天府都做了相应的工作后也不免稍微松懈了一二。

    再加上粮商暗中打点,相应基层官吏还是会渐渐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

    刚刚上任不久的顺天府尹孙玮却不得不直面问题,于是就上了题本。

    【去岁大旱,上命畿辅灾流民就食京师,顺天府及五城兵马设法赈济,城中粮行多有捐助,储粮为之一空。如今商税厉行,漕粮迟缓,沿途漂没耗损颇多,京师粮价上浮,根源实在漕河……】

    他说的当然是表面实情,京城今年的粮价波动确实有因果。

    陛下您要尊重市场规律嘛,我一个小小顺天府尹,又能为之奈何?

    总之今年粮价若是突破了一两银子一石,也是正常的。但想必等到漕粮悉数运至,京城人心既稳,粮价还是会回落的。

    他知道如果皇帝仍要追罪,自己恐怕逃不脱,所以想先报上去。

    题本嘛,总要阁臣们也发表一下意见,给出解决方案的。

    那么板子就不会悉数落到他头上。

    沈一贯三人看着这道题本,到了皇帝召他们到养心殿时就提了出来。

    毕竟皇帝安排倭寇劫漕粮一案时,说过不会让京城粮价涨起来。

    朱常洛看完之后说道:“朕知道了,总之既然已经都传告到了就行。”

    像是尽了尽心意要求平价就行,对得起百姓了。

    而后次日,京城内外,五城各处共有八个门店鸣鞭开张。

    重新修葺许久的店门外,挂着红绸的额匾被掌柜揭下来,露出“昌明粮行”四字。

    而后各处的掌柜们都在门外挂上了木板。

    “新店开张,新粮好米十三钱一石,街坊邻居若有需还请多多捧场。”

    这可就炸了今日刚刚挂上一石粮一两银子的京城粮市。

    定国公府上,抚宁侯忍不住问道:“国公爷,您老这是唱哪出戏啊?”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