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73章、明摆着要打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273章、明摆着要打 (第2/3页)

大匠们的成就让朱常洛有些激动,看到了一丝曙光。

    冶炼工艺的进一步提升除了让大匠们想法子,也必须打破不同行业之间的阻碍,看看他们之间能不能产生一些特别反应。

    现在军工那边遇到的一些瓶颈,不就需要让炼丹方士们继续寻找合适的化工物品吗?

    朱常洛可没忘记爆炸艺术的大突进都是那帮化学家们搞出来的。

    而在这边的盐场一带流连,心里惦记着这些事的朱常洛又想起以前教材里教的华夏早期工业。

    盐可不只是用来吃的,这一点朱常洛很明白。当年做文秘工作,陪着领导四处调研,视察各种化工企业,朱常洛如今只剩下零散的记忆。

    但三酸两碱什么的,好像有几个与盐有关。

    不管怎么样,朱常洛觉得该有一个化工园了,基础总得打下。

    化工有危险,有污染……

    这边还挺合适,既离如今大明的“科研中心”北京城不远,但也不近。

    临海商路、北面蓟州镇边墙与西边的运河沿线中间,有一个人烟相对稀疏的中间地带。

    等到从这大沽塘沽前往山海关的沿海一带更加繁华,人口又会被吸引过来不少。

    构想有了,可惜朱常洛不是理科出身。要不然现在应该多少记得一些知识,能为他们指明更准确的方向。

    现如今只记得那些大家都耳熟能详的词,什么硝化甘油……

    在军工园走了这一遭,朱常洛也算是补了补课。

    其实目前的底子已经很不错了,比如说火药制备已经有颗粒化的讲究,威力更上一层楼。

    朱常洛听赵士祯讲这些,又说戚继光当年在《纪效新书》里也这么说,可见大明能用心的人不少。

    站在朱常洛的高度,更主要的是对这些人要鼓励。

    从官员,到专业人才,再到普通工匠。

    灶户、匠户……是时候要去解决他们犹如奴仆一般的地位问题了。

    这个新的总督政务大臣,十分重要。

    “龙舟”在内河上行驶平稳。

    这不是皇帝出行的专门“龙舟”,而是遮洋行船厂的新作。

    是一艘海船、战船座舰。按大明造船业如今的说法,这是一艘一千五百料的巨舰。

    大明如今的战舰之中,长八丈余的四百料座船已经是旗舰级别。

    也有比这个更大的船,那就是使臣出使海上外藩的封舟。这样的封舟,大明如今却只保留了一条,还是朱常洛他爹造的。

    那段时间看实录,朱常洛对这件事颇感兴趣,毕竟是顶级海船。

    七下西洋的宝船当时已经没啦。朱翊钧和琉球国主是同一年登基的,按惯例大明要遣使去册封。万历三年就确定的事,一直拖到了万历七年才启程。

    原因是没有足够配得上天朝排面的封舟了。

    倭寇为患东南的过程里,福建多造战船,大木采伐一空。

    这艘封舟造了三年多,长十四丈五,比上一次嘉靖四十年去琉球、后来又烧毁的那条短半丈,但仍宣称是四千料大船。

    现如今的这艘一千五百料座舰,是遮洋行船厂能造出来的最大船只。

    这既得益于遮洋行要求朝鲜的李晖从人迹罕至的长白山和朝鲜深山之中砍伐来的大木,也得益于融合了东西方如今的造船技术。

    一千五百料,按朱常洛如今的了解和推算,以后世的标准来看排水量应该不到五百吨。

    千吨级的巨舰,那就只能是封舟的级别了。

    然而动力原始,纯靠风帆,这个级别的巨舰又有什么必要呢?

    朱常洛望着已经很宽阔的海河入海口,心里一时浮想联翩:不知道有生之年是否能见到冒烟的铁甲舰。

    皇帝在船首迎风沉默,众臣只是站在身后默默地看着他。

    巨舰一路出了这海河,如今算是入海了。

    常庆安十分紧张。作为遮洋行的行首,他对船还是有信心的,但是对天气可没信心。

    入了海,若起了风浪,虽说不至于出什么祸事,但惊驾了就不美。

    哪怕只是从海河入海口出去之后就转往南面,沿着海岸线泊入天津海防营军港所在的那个海湾。

    这段路稍微有一点距离,毕竟海河还在带着泥沙流入大海,海岸其实缓慢地向着外面推。三角洲一带,浅岸不便修筑码头。

    但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