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78章、矢志复仇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278章、矢志复仇 (第3/3页)

异士们一齐躬身称是。

    “诸位供奉有礼了。”王徵也并不怠慢。

    现如今,王徵已经虚岁三十七,沉稳是不缺的。

    万历二十二年中举之后,他在此前已经考过两次会试,都无法考中。

    太学百家苑的设立是他命运的转折点,从刚入太学时在皇帝面前留下了好印象,从此就进入到了快车道。

    王徵很清楚地记得他在百家苑学成之后,皇帝亲自召他,让他不必直接候缺授官,而是准备泰昌七年的会试。

    这让王徵怀疑泰昌七年会试就改格物自然及经史人文两科,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

    这是何等圣眷?

    对朱常洛来说,王徵与徐光启略有不同。

    徐光启在这些方面虽然也有诸多涉猎,但徐光启的能力更全面一点。至少在官场和政务方面,徐光启比王徵更为擅长。

    而王徵则是纯粹在自然科学的科研方面有专才。

    当面向博研院的供奉们显示了他对王徵的看重之后,朱常洛则开始对他们提出新的要求。

    现在有了专门的主官,平常科研课题就可以进行更精细化的管理。

    王徵就读于百家苑期间,朱常洛给他灌输了自己有限的“科研经验”:至少控制变量不断实验求知,大胆猜想小心求证、归纳演绎这些逻辑要有。

    这也与他那格物致知论的本质是相通的。

    “如今只是从朕内帑之中供奉你们,但将来,这博研院未尝不能人人都有官职,人人都领官俸。自然奥妙无穷,但分门别类地研究下去,一个课题一个课题取得成果,将来你们之中也许还有人能塑像于圣庙!”

    道士们神情古怪,曾经为皇帝服务的大匠难以置信。

    反正朱常洛先激励着他们,就像他激励了利玛窦之后,他努力从欧洲挖锄头的成果。

    一开始只是被接见,又去信欧洲搞来更多器械和书籍之后,他开始参与百家苑的“学术交流”活动。虽然一开始只被允许在百家苑里做一些讲座,但这几年在北京城的活动,还是让他收获了一些信徒。

    现在,他更加成为了博研院的供奉。虽然不是大明官方官职,没有具体权力。

    这一点与如今的欧洲那边不同,那边还有不少王国或者领主,官员们实则都是国王的侍从。

    但利玛窦已经取得了一个重大突破:作为他这些年“安分守己”的奖赏,皇帝前年终于允许他在北京城开办教堂传教了,要求则是要从欧罗巴再喊些人来。

    这次要求的人,是有各科学问成就或天赋的人,是要像他一样能够从此甘做大明子民留在这里的人。

    为此,朱常洛可以为他们提供博研院供奉、百家苑教授等职位。

    待遇是很好的。博研院供奉月银就很多了,而百家苑教授可是学官,就连利玛窦现在也没有取得这样的待遇。

    在大明呆了这么多年,他当然明白在吏部有编制的官员分量有多重。

    一旦能够得到东方皇帝的认可,传教效率将提高多少?

    于是他很卖力地帮朱常洛挥舞锄头,以至于朱常洛现在特别看了看王徵和徐光启奉他旨意初步筛选出来的两人。

    能不能获得这供奉或教授职位,还需要朱常洛来“考较”决定。

    让其余供奉先各回他们的“研究院”之后,朱常洛先问了姓名。

    “草民已经取了个东方名字,姓邓,名玉函,字涵璞。”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