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处处烽火 (第2/3页)
要在那里扎下根来,要在那里成了家、养了儿女、有田有地。通婚该鼓励,权贵的联姻远比不上大量普通百姓成为一家人。为了让那些不愿随着建州或叶赫部离开的女真人真正甘为汉民,要用好大明百姓善于耕种营造的优势,让他们的日子过得更好。皮毛硝制裁缝,草药,要帮着那边发展出一些能赚钱的行当。”
这还没结束,朱常洛总结:“这三部之地只是打个样,难一些。但若是能把辽河套拿下来,那里才是千里沃土。将来兴修顺利、开垦良田,不知需要多少辛勤汉民愿去耕种。东北不再以放牧渔猎为生,而是农耕更加兴旺,不仅粮食无忧,东北也再不会有蛮夷。”
那是肥沃的黑土地平原啊,只是历朝历代从来没有那个精力和动力去开垦、巩固。
大明内部就有许多已经历经千年精耕细作的良田,像湖广都只是最近这百年才渐渐改善好耕作条件,产量上了一个大台阶。
但人地矛盾一直有,大明实则有大量的劳动力已经不够田地来耕作,工商业目前还不足以吸纳足够多的人口。
拓了新地,并不是说这些人就会蜂拥而至。亲人朋友,故乡情节,生活习惯和语言,这些都是困难。
过去面对实边的需求,要么是强制命令,要么是把流放作为一个法子。
所以这回朱常洛只能先从昌明号、宗室入手,好好打个样子。
还有一个法子,但现在并不宜立即用。
说白了也不新鲜,还是军屯。但是吧,换个名字不就是生产建设兵团?
关键是东北的局势还不算稳定下来,仍要留有大量募兵。从腹地各卫组成人员过去也不是不行,但三部之地听起来很多,其实总面积并没有多大。
要搞这件事,不如放在后面去辽河北面与松嫩平原之间的地带来搞。
半守御半开发,再以边军为主,补给线都会近很多。
这个“内阁会议”主题明确,大明并不是在研究怎么拓土,而是研究拓土之后怎么有效消化。
倒像是这回拓土已经要手到擒来一般。
这个时候,遥远的东北激战正酣。
“如果打下之后又要吐出来,那还要死这么多族人做什么?”
乌拉城外,努尔哈赤的大儿子诸英怒气勃发:“破了乌拉城,剩下那四个城寨就不算什么了。可要想破这乌拉城,我们得死多少人?阿玛,为什么要替大明把它打下来!”
努尔哈赤从大明回来之后就马不停蹄地来了这边,建州部在努尔哈赤去大明之前就攻破了宜罕山城,这段时日已经推进到了乌拉部的大本营。
说完了自己的决定,儿子们和部将们都不理解。
当然不能理解。
努尔哈赤沉着脸:“布占泰也该投降了!放心,叶赫部不会来救援,不会有人来救援!”
“阿玛!为什么打下来之后要给大明啊!”
“不把它们给大明,就要把赫图阿拉城给大明,把整个建州给大明!”努尔哈赤当然也是愤怒的,但只能说着真实情况,“我就是要你把乌拉打下来再给大明,让代善把辉发也打下来给大明!你们不甘心,就记住这一年的事!现在不是吵这些的时候,加紧进攻,越快越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