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02章、宰执天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302章、宰执天下 (第2/3页)

子孙都先忍一忍。宗室、勋戚,朕管好。这宗明号、昌明号虽然确实有朕率宗室勋戚与民争利之嫌,但就此杜绝岁办、坐办,还严令其缴纳商税,总体而言仍是善政。”

    说罢看着他们:“官产院也是一样道理。关乎国计民生的产业,自该由朝廷掌控。漕运、盐铁、贡贸、大工……这些都不必说。各地因地制宜,既有了存留之策,也不必只盯着田赋和役银。朕不担心地方上官绅因这采办而富,朕只先盯着一点:有多少采办银子花出去了,就该有多少税银收回来,这便是工商部并官产院该做好的事。”

    这工商部,就是一个新物事了。说穿了,它的职能类似于原先户部对田土人丁的黄册管理,不管是宗明号、昌明号,还是官产院以后所设的商行,再加上民间商行、作坊、坐店,但凡经营工商,都在工商部登记造册。

    税务部自然需要因此进行更精细的管理,厘定各种类型的商税,要求一个会计规范。

    但在初期阶段,朱常洛确实只要求一点,抓住大头:朝廷财政支出里除了薪俸之外的那些钱,花出去之后能转化成为一部分税银。

    而既然最开始的导向明显是官产院控股的那些官办商行才能接下这些赚钱营生,那么它就有个计税依据。

    随后如果有问题,有官方身份,都察院就可以出面去查、去追缴。

    陈荐听着皇帝的解释目瞪口呆:“陛下,这样一来,大明得选任多少官员……”

    “官多不是问题,冗多而无实事才是问题。”朱常洛很自然地说道,“若算上全部吏员和役差,大明需要俸粮养着的官员、吏员、卫所兵卒、雇役总数还少吗?名正言顺,以后都该是公差。”

    说罢环视了一圈,然后才道:“总体而言,是让天下读书人都以薪俸来代优免;不愿出仕的,那就从农工商入手,发家上进。匠籍已除,民间也不该鄙薄什么商籍了,都放到台面上,都是民籍。倒是官员亲属经商的,要有个条例。”

    朱常洛看着沈鲤:“权柄在握,以权谋私自然免不了,但规矩要有。为官思报国为民,至少七品官以上铨选时都要看廉捷。朝廷把财计管得充裕,百官待遇能优渥,养家不足虑,诸多开支有公办银,这已足够。大贵之余又想大富,不是不行,有人能凭本事,经得起查,朕都欢迎。”

    沈鲤摇头微叹,似乎看到了鉴察院的未来。

    说白了,恐怕主要是查贪污、查以权谋私吧。

    这是永恒难题,吏治清明,谈何容易?

    朱常洛还补上一句:“将来赃罚,尽入国库。朕受命于天牧守大明,便如大明头脑神魂,百官是手足脏腑,士绅百姓是骨肉。钱这一字,恰如血液,哪里都要,整个大明都靠它来滋养。君子不必讳谈利字,把它说分明了,对君臣好,对官民好,对大明更好。”

    泰昌八年三月初的这次君臣对谈是赤裸的,是深远的。

    皇帝描摹的大明未来图景还只是图景,但他开始谈论本质的东西,希望群臣都从这个明确的线索入手,厘清全部事务,统一思想。

    为了更长久、更稳健地享受一国之君带来的利,所以皇帝要放权于宰执,君臣共治。

    为了满足全体官员和公差的利益,朝廷要在道德和纪律要求、公务执行和监督、防范和惩治手段等多方面保证税收,做好支出。

    为了让民心始终向着朝廷,君臣一方面要改善小民处境,一方面要做好分配的事情。

    钱的流动确实是血液和命脉,是线索。

    人生在世,先活着,再繁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