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 大明的新北境 (第3/3页)
部权贵都留在了汗宫里看押着。大势已去之后,城中人心惶惶,镶四旗留在城中的人马听着只讨建州虏酋的呼喊声已经迅速救出了他们,掌控住了城内局势。
扈尔汉无法轻易入城,而城外是镶四旗和正四旗都惶惶不定,战局之乱可见一斑。
最终是南面围城的顾大礼率领京营大军渡过了更为狭窄的支流。等袁可立率领的中军源源不断渡河之后,投降的越来越多,扈尔汉带着不到六千死忠再也不能翻起什么浪。
苏子河染成红色之后,下游的坝才重新被掘开。
留守“皇都”的女真兵卒本来还有一万八千余,其他权贵、百姓民夫二万余。这一役,“大金”死忠女真战死七千三百余人,其他悉数投降。
此刻袁可立已经入了赫图阿拉城,降军和百姓悉数安置于赫图阿拉城西,河道是天然的围栏。
城内有努尔哈赤的“汗宫”,也有府库。
看着财宝早已被大量运走的府库,袁可立预料当中。从投降女真头领的供述中,他也知道了努尔哈赤本就打算突围,而且实际时间就定在他阵亡的次日。
所谓汗宫,其实寒酸。左右各一个池塘,里面不过一个正殿一个偏殿一个所谓汗宫大衙门。
那个正殿就是努尔哈赤的寝宫,里面其实也十分简陋,并不宽阔。偏殿那边,就是他的“妃子们”居住了,面积更小。
倒是他所谓的汗宫大衙门,这八角形像个亭子一般的建筑里,还摆了宝座、屏风和“龙书案”,宝座旁边各有四面旗帜。
袁可立颇为唏嘘,不论如何,也是有心创立一国的枭雄。
只可惜,偏偏要反明,偏偏胃口太大。
到了这汗宫大衙门的门外,站在石台上,下面是一排人,每个手里都捧着一个盒子,盒子里各有一个头颅。
此刻努尔哈赤的头颅已经被处理,包括何和礼、扈尔汉等其余重要女真头领的……
袁可立摆了摆手:“先送去沈阳。御驾离京后,会经承德府、大宁、广宁先到沈阳。”
等这一派人离开之后,他才走下台阶,到了另一群人面前。
这些便是原先海西女真各部归顺了努尔哈赤的许多头领,幸存于此的。
此刻一个个忐忑不安。
“天恩浩荡,说了是只讨建州虏酋,那你们的命就保住了。”
袁可立说完,不少人松了一口气。
“只是去岁以来,附逆叛明,进犯边关,焚毁清河驿镇,你们该当如何处置,本都督尚在请旨。”袁可立目光锐利,“如今赫图阿拉城虽然已被天兵夺下,建州余孽仍旧不少,你们海西各部附逆头领和部民也仍旧不少。若想将来仍有富贵,今日就要让本都督相信,你们有能耐戴罪立功!”
“都督吩咐,吩咐便是……”
袁可立自然要物尽其用:“带路!抚民!领仆兵协天兵讨伐余孽、招降海西各部降民。”
他顿了顿之后就诱惑他们:“不怕告诉你们,陛下本意止你们女真各部干戈,一为岭南女真,一为渤海女真。大明只要边地安稳,建州和你们海西各部旧地,你们是回不去了。但这渤海女真,总要有君臣的。八月十一,陛下于通辽会盟诸部,你们若能助天兵速速平定东北,这渤海女真之主,只怕就在你们当中。”
不少人都眼前一亮,迅速说道:“愿听上国差遣!”
袁可立满意地点了点头。
好用。
此刻,从鄂尔多斯、土默特到察哈尔、科尔沁,从叶赫女真到这些人,再到朝鲜,大明的使臣或边臣都已经把消息传送到了他们那里。
大明天子御驾亲至通辽,各部前往会盟者,均得是此刻之主。
林丹巴图尔在他的大帐之中沉默不语,心里想着这不就是真正大汗才能召唤的库里台大会?
而朝鲜那边,已经没有了主。
陶崇道再一次提醒金景瑞:“金将军,潞王殿下在义州赈济流民,仁德之名已经广传数道。以朝鲜黎庶苍生为念,速请潞王到汉城,有那么难吗?难道你仍念着李氏恩情?即便有些恩情,你征战多年为国杀敌,还也还完了!”
金景瑞无力地看着他。
陶崇道热切又严肃地说道:“千百年后,史册自会还你公道!朝鲜百姓也会因你能为上国子民而世代感念你的决断!以你将才,正该侍奉明主!宁远侯、靖夷侯、彰勇侯……谁不是一战封公?你仍留朝鲜,足为栋梁!你若愿赴京,岂不闻陛下亲军勇卫营重用归顺勇将?”
金景瑞想着仍旧乱糟糟的朝鲜,长长叹出一口气:“算了……”
就连李晖他爹都请求过内附,他何必一个人这么重的心理包袱呢?
陶崇道大喜:“来人啊,请光海君拟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