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龙威 (第2/3页)
甲板上的宫殿式小楼,前半部有三层,后半部则只有两层。
朱常洛平常待在最上面一层,内臣宫女等近侍呆在最下面一层,中间一层则是皇妃皇子们的寝居之所。
底舱是仓储之地,后面则是专门操舟的锦衣卫和禁卫,桅杆和风帆也在那边。
按说,最平稳的自然是底舱。但有妃嫔和皇子,天子也不好“头顶上还有人”,因此这样安排。
当然,漕河不比海洋,御舟航行于漕河之上,总体而言还是平稳的。
二柱子和老三朱由材先前后奔了上来,随后是丽妃和荣妃双双而至。
“现在上岸做什么?等到了后面,有的是机会上岸去。”
面对二柱子感觉船上十分乏味的抱怨,朱常洛先敲了敲他的脑袋:“你要是觉得闷,随后到王掌院他们船上去。”
“好啊!”朱由柱一点都不留恋御舟上的舒适。
父皇每天白日里都呆在楼上写东西,夜里泊岸了也不下船,他除了看看书,就是和老三一起玩。老三又小,朱由柱不太乐意和他玩。
看两个小子在栏杆旁边一会跑到这边指指对岸,一会跑到另一边指指另一岸,朱常洛躺坐在椅子上喝着茶。
“陛下在想什么?”荣妃看他沉默不语,端起了桌上的鲜果,丽妃赶紧伸手接下朱常洛手中的茶杯。
“想隋炀帝。”朱常洛笑了笑,从盘中捻了一枚杏,“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如今能悠哉悠哉下江南,倒要谢他一句。”
两个妃子不进一步发表意见。
“是冷落你们了。”朱常洛一边吃着杏一边说,“你们也觉得闷?”
“怎么会?臣妾们又不是孩子。能随陛下南巡,已是殊恩。”
“对长居后宫的你们来说,倒真是如此。”朱常洛进入到放松状态,招了招手,“来来来,你们两个小子过来,爹讲故事。”
二柱子和三材子立刻欢呼着过来了。
于是皇帝给他们讲着隋唐英雄,这题材早有话本,但丽妃、荣妃都知道,皇帝是总能讲出新花样的。
老二老三都不会过于深入政治,因此朱常洛说的也不会触及什么深奥东西——他们也听不懂。
倒真是讲得跟说书先生一样,纯粹是故事。
如是直到船队靠泊,朱常洛果然命人把朱由柱送到了王徵及伽利略他们所在的船上,三个被宣召的臣子则上了御舟。
在内臣宫女们呆的那一层中间,则是朱常洛御舟之上召见外臣的“大殿”。
“听说不少人疑心朕去微服私访了,借你们的嘴,让他们别想些有的没的。闲聊,一同用膳。”
他们还以为是什么大事,结果仅仅是这。
三人也没问皇帝为何数日里足不出舱,朱常洛则和他们一同聊起了之前在想的隋炀帝。
“船队过灵渠,没问题?”
贺盛瑞闻言说道:“回禀陛下,洪武二十九年,嘉靖二十四年,都专门疏通修缮过灵渠。前些年诸省大修水利路桥,灵渠也再次疏通。南北两渠陡门,都已经改宽,用了铁闸。御舟虽大,提前蓄水,过陡门还是没问题的。”
朱常洛点了点头:“铁齿用了数年,磨损如何?”
“说到这事,臣要为昌明号请功。每年船队往返岭南,他们都会带上一批铁齿备用。”
朱常洛笑道:“他们有利可图,自是愿意。”
说罢感慨道:“可以改进的地方很多啊,官厂院将来,许多行业都要看看能不能用好机械,产出更多。”
当年工部规划天下水利路桥事,沟通长江和珠江的灵渠是重中之重,毕竟朱常洛早就有心去发展海贸。而以广州为起点,财货要到北方来,陆路成本自然极高,海路终究有海况风险。灵渠再好好修缮改进一番,自然是另一道保险。
而当时的做法,就是把原先仅两丈宽不到的陡门改宽一点。同时,借鉴钟表里的齿轮结构,那里实验性地用了大型的铁齿轮,在陡门里以铁门来拦水,以牲畜在两旁石柱上拉动长杠杆转动齿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