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御音放送 (第1/3页)
到临清,下御舟,到济南,天子于太学山东书院讲学。
在山东督学的组织下,前来听讲的何止山东本地士子?
会试殿试后,此刻正有不少回乡的落第举子仍逗留运河沿岸,访友游学。得到消息后,更有不少今年的外省落第举子也齐聚济南。
这其中有两个江西兄弟。年纪大的已经虚岁三十三,年纪小的则只有二十四。
“这回不能联捷登科,今日难得陛下亲讲新学,定要好好听一听。”当哥哥地翘首以待,对着弟弟说道,“你就该选那格物自然科的,何必与我一同选经史人文科?要不然,今科你兴许已经高中!”
做弟弟的笑着说道:“都一样。今年考题皆出自天子圣手,大哥与我还是旧经典读得迂了。小弟虽喜杂学,毕竟只是看了些旧时杂书。可惜,我们江西前辈倒不曾像山西等地一样邀新学名流授讲……”
他大哥摇着头感慨:“可惜,要是能联捷,我们奉新二宋的说法这才算坐实……”
“虚名罢了,只是江西……”
这对兄弟,大哥名叫宋应升,弟弟名叫宋应星。
在去年末、今年初的京城“大补习”当中,像山西这样的地方能够请动王徵等人来给山西应考举子授业,孙传庭已不足十八岁的年龄成为新科进士,当然证明了“临时抱皇脚”很有效。
而江西所代表的江南地方,这方面反倒迟缓很多,或者说仍旧有些抗拒。
江西商帮在北京同样有许多会馆,但江西举子们基本上还是像以前一样备考。能不能临时有所进益,纯粹看个人。
而宋氏兄弟去年乡试时一同中举,同县生员之中仅他们两人成功。虽然一时被称为“奉新二宋”,但两人毕竟只是在家塾之中读书,人脉有限。现在,他们兄弟俩都中举了,他们家塾当中的先生邓良知却仍旧还只是个生员,去年不曾考中,这就体现出他们所拥有的学习资源很稀少。
因此今日回乡途中能遇到南巡天子在山东书院讲新学,对他们来讲当然是难得机会。
“不知能不能有幸被抽中,入殿亲聆圣音。”等待之中的宋应升患得患失。
“那只怕很难,自然是山东本地士子优先。”宋应星安慰道,“就算是在殿外,听内臣转诵陛下讲章也是好的。”
来的人多,而皇帝自然只能在殿内宣讲。
殿内地方有限,自然只有一部分人能在里面听。
现在,朱常洛已经到了这原先的德王府内。
“此处名曰溪亭泉,原先王府内泉水成群,玉带河贯通数十处泉眼,画舫可往来其上。如今陛下恩令王府改为书院,山东学子得以在此进学,直叹此处真是怡情之所。平日里,学子们多喜在此诵读经典,切磋学问。”
朱常洛只笑笑不说话。
原先的德王府几乎占去济南城内三分之一的面积,纳入王府范围的当然都是精华。德王好福气,这王府号称小泉城,原先这王府内的玉带河就是他游玩的地方,士子们兴许确实觉得在这里看书什么的很有意境,但常在这里逗留的,恐怕大多不是什么苦学之辈。
当然了,他认为这样的“大学”有个好环境是对的。
“走吧。讲完了,午后再来闲逛不迟。”
朱常洛离开了这个观景的亭子,缓步朝原先王府正殿改成的大讲堂走去。
“那边准备得如何了?”他随口问着。
“遵陛下旨意,供奉们和沈行首先到济南,臣已经命人听供奉们吩咐。眼下,沈行首正在试说,应该快调校妥当了。”
朱常洛点了点头:“到处都有学问。书院既要教书育人,也该钻研学问,学以致用。”
“陛下所言极是。”这太学山东书院的掌院,就是由按察副使衔的山东督学兼掌,这时他连忙点着头,又说道,“臣虑事不周,陛下提点之后,又增补了些外省士子入殿聆讲。这名单,臣已交给了邹公公和靖国公。”
“这倒是小事。朕要登台开讲,士子自然是以能面圣为荣。请托的恐怕不少,你毕竟在山东任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