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7章、备粮,过冬 (第2/3页)
提督,他们提议金景瑞切磋兵法,何尝不是一种提醒?
朝鲜形成如今局面,大明终究还是靠的武力。
这个基础打好之后,现在就是着重来收他们的心。
当然,不论是如今成为朝鲜国主的那位大明天子的亲叔叔,还是李三才这个总督朝鲜政务,他们更加清楚这一点。
所以船队之中还带了大量的贡礼。有金银,有奇珍,也有大量太监、宫女——几乎全部来自这场浩劫之中丧家的朝鲜世家大族。
大明将回赠给他们的,将是大量的书籍、农具、布帛、粮食等物品。
只有这一次册封进贡和回赠会这样,以后都将是贸易。
船队在海上往西,奏请则提前到了大明。
再次回到南京的朱常洛看完那朝鲜国书之后,召来了南京九卿。
“这是个好机会,交给你们去运作吧。”朱常洛把国书让他们传看了一下,“朝鲜贡来金银总计六百万两,另有货物巨万。名曰进贡,实则要从大明购得大批物资,以助朝鲜新朝开国惠及万民。六百万两之中,四百万两就能在大明购得不少东西,这笔银子交由你们来运作。”
他特别看着赵世卿:“今年的江南新粮,还有盐、铁、棉麻,你们可以让江南明事理的大商大族参与进来,赶在明年使团启程前运抵直沽。”
“臣代江南百姓叩谢皇恩。”
赵世卿知道这是皇帝给他们的一个工具。四百万两的一笔大生意,赚头不少。所谓明事理,当然是不添乱,愿意随着新政走。
朝鲜改天换日之后,和大明之间互通有无的程度将是空前的。
从倭贼进犯朝鲜一直到今时今日,朝鲜已经凋敝了二十年。衣食住行,没有不缺的。
这回大明在朝鲜的方略之所以能顺利,一是因为武力确实太有优势,二也是因为朝鲜民心确实思定了。
谁当王,关普通百姓什么事?只要能鼎定朝鲜局势,不至于连年战乱,就已经是明君了。
何况大明皇帝陛下目光长远,威望无可匹敌,正准备收揽朝鲜百姓的民心,让他们甘为大明子民。
因此这回赠不是供朝鲜权贵享用的绫罗绸缎好瓷巧器,而是大宗的基本生活物资和生产工具。
朱常洛又对刘若愚说道:“再去告诉昌明号,让他们从北边多采购些牲畜。朝鲜这六百万两金银,都换成货物给他们。”
“是。”
朱常洛接着对赵世卿他们说道:“道理要跟江南大族讲清楚。田地收成始终有限,粮食虽然必须保证要多产,但江南富余人力财力,从工从商还可盈利更多。北疆各族、朝鲜、将来的西域南洋,都要买大明好物。朝廷为他们开创新的财富机会,他们按律例政令来完税,这才是长久之计,眼界放开阔长远些。”
“臣等谨记。”
“去吧。等朕回京之后,明年就该颁旨地方改制了。这东都,将来承继南北货物流通,又要东向琉球、东瀛。江南士绅能看得长远的,就知道该抓住机会。”
裁撤掉南直隶,但给出一个新的区域中心。
这就是给江南洗牌。
朱常洛再回南京就只是略作停留,主要是等诸多东西装船。
借来的三千万两银子,借这个机会在江南采购的一批物资。
南巡嘛,一路自然会让运河钞关为御驾让路,运力有所损失。既然如此,船队最好别空着。
呆在南京的最后一天晚上又是赐宴,这次除了南京诸官,还有受邀来的江南士绅代表和耆老。
次日临行前,成敬和李成梁都在码头上。
礼毕之后,朱常洛本拟登船,忽然停下了脚步,转身走向他们二人。
“保重身体,好好颐养。”朱常洛一一双手握着他们的手掌,“朕下一次就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来江南了,你们就肩负重担,不能轻离。”
成敬的眼眶红了红,对皇帝这意外的举动十分感动。
“老臣谨遵圣谕!”
李成梁看着举止随和的皇帝,目光从他的眼睛上离开弯下了腰。
“陛下一代圣君,臣岂不效死?”
朱常洛闻言笑了笑:“盼用不上宁国公效死。戎马一生,功勋卓著。宁国公,成守备,江南就继续仰赖二位先镇守大局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