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夭寿了,山洞里的陪葬品闹事了! (第2/3页)
一个抱着本子快步上前,流利念诵:
“唐三彩战马40匹,甲士俑两百具,长槊20根,长戟20根,长枪百根……横刀……障刀……带花纹的仪仗用剑40柄……
大鼓两面,中鼓两面,小鼓四面,大铜钹一面,小铜钹一面,铜角两根,大牛角两根,长笛四根,短笛四根……
带鸟羽装饰的顶盖一件,怀疑是羽葆……前后陈列大量旗帜……”
这张单子一念,哪怕沈乐的史书功底一塌糊涂,这时候也反应过来了。老人家目光凝注之处,另一个青年研究者上前一步,声音流畅:
“诏加前后部羽葆鼓吹、大辂、麾幢、班剑四十人、虎贲甲卒。这是,这是《旧唐书》里记载的,平阳昭公主的葬仪!”
山洞里一时静到了极处。人人其实都已经有了猜测,但是,当证据摆在面前的时候,还是不止一个人屏住了呼吸。
沈乐左侧,韩教授“咕嘟”咽了一口口水,似乎被呛了一下,反射性地想要咳嗽,又立刻紧紧捂嘴:
这个时刻,他连多余的声音,都不敢发出一点点!
老中青三代,无数人的眼神扫来扫去,目光相碰一下,再向上、向下、左右环顾。沈乐不用读心,就知道他们在找一样东西:
棺材呢?
平阳昭公主的棺椁呢?
仪仗在这里,甲士、马匹的陶俑都在这里,盔甲和武器也在这里。那么,作为一个墓葬的核心精华——
棺椁在什么地方?
之前大家探查过一遍了,没有发现任何类似棺椁的存在,而且,这个山洞的整体结构,看着也不像是能够停放棺椁的!
“……沈先生。”孟老又环顾一圈,眼神直接落在沈乐身上。沈乐赶紧趋步上前,弯腰弓背,双手虚扶住他手臂:
“孟老,您喊我小沈就行。我上课用的教材,还是您学生主持编纂的呢!”
是主持编纂的!
不是他学生写的!
动笔写的人,已经是这位老先生学生的学生了!
您喊我沈先生,太见外了,我也真的当不起,要折寿的啊!!!
“……小沈啊。”孟老微笑一下,从善如流地更正了称呼:
“你带我们找到了这批文物,很好,非常好,非常难得。但是,这里的文物,我的意见是暂时保持原状,等我们有把握完全保护好它的时候,我们再来整体发掘——
你觉得呢?”
四下里起了一阵轻微的骚动。有人吸气,有人吐气,沈乐不能回头,就能感应到那些或轻松、或失望的波动。
韩教授还好一点,毕竟只是来看建筑结构的,看到了也就心满意足了,并不指望连山洞一起搬出去。
而那位跪在地上看班剑的,趴在地上尝试看清楚车驾的,吐出来的每一口气,差不多都灼烧着失望。已经有个教授失声叫了出来:
“孟老!”
“嗯?”
“孟老咱们不至于这样啊!”山洞另一头,趴在地上小心给盔甲拍照的一位教授,几乎是膝行了过来:
“这个山洞又不是深埋地底的,它有孔隙和外面相通,它不是一直在无氧环境里保存!它能在这里保存住,我们把它挪出去,也能保存住啊!”
“是吗?”
老人家轻轻笑了一笑。也不辩驳,也不转移目光,只是一眨不眨地盯着沈乐:
“小沈,你怎么看?”
“我——我说不好。”
沈乐也没有回头看向提出异议的教授,也没有往边上瞟任何一眼,只是凝视面前这位拖着衰迈之躯,进山奔波的老人,声音恭敬:
“按照常理,这些东西一直能接触到自然环境,不应该能保持这么久。能让它长久保存的条件,我现在还没有办法判断——”
也许是这座山独特的灵力环境?
也许是五金精气?
也许是那枚已经生出灵性,几乎化形的虎符统摄了一切?
也许,是山洞上方那座石椁,和石椁里的不明存在?当然,即便到了现在,沈乐也并不认为,那座石椁里面,沉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