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零九章 皇子们的对坑和朱简烜的新改革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四零九章 皇子们的对坑和朱简烜的新改革 (第3/3页)

    直到正月十七这天上午,朱简烜再次在大公殿升座,接受所有子孙、宗室、勋贵、藩君、臣子、大匠们的朝拜祝贺。

    然后朱简烜赐宴回礼,跟各方面的头头脑脑们一起吃顿饭。

    庆祝活动结束之后,众人稍微休息了一下,等到正月二十一日,朱简烜再次来到大公殿升座,举行开年朝会。

    朱简烜让大学士汪莱宣读开年的诏书。

    开年朝会是仪式性的,新年诏书通常也没有什么实际内容。

    大多数时候,都是强调一下既有的典型问题,鼓励官员勋贵们踏实工作。

    宗室、勋贵、藩君、臣子、大匠们也都是一本正经的听耳旁风。

    不过这一次的开年诏书稍微有点不一样,到了后半截的时候,朱简烜直接下达了几项新的改革命令。

    首先是在北苑新宫内阁办公楼旁边新建尚书台,作为尚书们的集中办公地点。

    朱简烜北伐之后,将吴国朝堂与大明朝廷合并,废除了传统的各部尚书,设立了大量的新部门。

    部门主官换成了正三品的侍郎,尚书不再对应具体的部门,甚至不再是固定的职务。

    而是根据实际需要,临时设立特定的尚书,分管几个具体的部门,或者主持特定的事务,随时可能被撤销。

    不过和无数的前辈一样,临时职务存在的时间长了,就逐步变成固定职务了。

    但尚书仍然没有明确的办公地点,大部分尚书都在一个下属部门干活,或者在几个部门之间来回跑。

    现在朱简烜把他们固定下来,也把他们从部门内部拔出来,集中在皇帝身边办公。

    现场的官员们听完安排,心中都在本能的揣测,尚书办公方式的变化,对朝廷局势会有什么影响。

    尚书们距离皇帝明显更近了,但是距离下属部门机构却变得更远了。

    身份可能会外朝官员变成中朝甚至内朝官员,与内阁大学士们的身份定位是否会冲突?

    实际上朱简烜心中分的很清楚,尚书直接主持朝廷具体政务,而内阁大学士只为皇帝提供决策建议。

    尚书相当于集团公司副总裁,本职工作是分管几个下属分公司或者部门,在总裁要求的时候可以参与总体事务讨论。

    内阁大学士是总裁助理或者总裁秘书,本职工作就是协助总裁处理公司的总体事务,在总裁要求的时候可以临时主管特定部门或者特定分公司。

    而科学院、工程院、教育院主官,都察院都御史,大理寺卿等人加大学士衔,就是按照总裁的指示直接管理特定部门。

    放到现代国家层面行政机构层面,内阁大学士就是总统办公室部门主管,尚书是总理下属的政府部门的主管。

    朱简烜是按照现代管理学经验,进一步完善大明中央朝廷的管理框架,给权力传承做好准备。

    权力的稳定传承,不能依赖人情关系,还是要依赖组织框架,配合利益分配。

    除了对中央朝廷机构继续调整之外,朱简烜也会继续调整地方上行政机构,使之更加合理化和稳定。

    首先是给十二个皇子的安排,让他们集体前往广东省实训,负责调整广东省的行政区划。

    然后下令在官方称呼中改地中海为西海,在君士坦丁堡故地设立西海府。

    在西海府设立亚欧留守司,分管乌拉尔和印度以西地区。

    留守司下设礼部、吏部、户部、财部、税部、工部、商部、兵部、刑部、都察院、大理寺共十一个主要部门。

    部门主官与中央朝廷各部同为侍郎,品级和布政使一样都是正三品。

    同时在中央朝廷的尚书台设立亚欧尚书,负责亚欧留守司与朝廷各部尚书以及内阁的事务对接。

    这是一个试点,如果效果好的话,会在非洲省和霖洲省推广,美洲省也会做对应调整。

    大明亚洲省的范围,大概是后世的印度地区、波斯地区、阿拉伯半岛地区、奥斯曼本土地区、埃及地区。

    大明的欧洲范围,则基本囊括了整个欧洲,并设立了多个省份。

    这片区域的人口众多,距离大明本土核心区距离遥远,而且当地族群和藩国非常复杂,管理起来非常麻烦。

    所以朱简烜参考了曾经的南京留守司的模式,在亚欧地区设立一个“分朝廷”。

    当地事务在这个分朝廷集中之后再与中央对接。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