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五三章 戏剧和编剧与作者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四五三章 戏剧和编剧与作者 (第2/3页)

初等特定朝代的建筑、服装、生活方式。

    可以作为礼仪文化研究项目,但成果可以成为影视项目的参考对象。

    皇家影视产业公司,可以根据这些研究成果,改造或者建设对应朝代外观的宫室、服装、器具,用于未来的影视产业。

    与此同时,朱简烜带着带着庞大的影视队伍,继续拍摄三国的故事。

    各种不同类型的场景和情节,都陆续拍了几次之后,影视队伍也慢慢的掌握了经验和技巧,就不需要朱简烜时刻盯着了。

    出片的速度也越来越快,第一部正式剧情用了几乎半年的时间,然后隔了两个月就出了第二部。

    再往后基本上稳定一个月一部,每一部少则四十分钟,多则一个小时。

    三国剧组开始进入了稳定的月更模式。

    朱简烜开始给过于庞大的影视队伍分组,从现有的队伍中直接分出一半的人出去,直接启动水浒剧本的拍摄。

    等水浒剧组也进入月更之后,朱简烜就转过头来处理创作者们的事情。

    朱简烜组织的新艺术活动已经持续了一年多,数量颇多的纯原创作者在绝大部分情况下都没有发挥实际作用。

    因为现在的影视剧产出速度太慢,现有的传统剧目改编就已经够用了。

    完全新编的故事,在没有受众基础的情况下,与现有的传统著名故事相比,很难直接引起观众的重视。

    如果是完全商业化的剧组,也会理所当然的先改编经典。

    朱简烜为了给新剧迅速打出名气,也会理所当然的采用最经典的故事改编。

    观众真的看够了经典之后,再去考虑编排纯新剧。

    所以到目前为止,真正死扑原创的创作者也没有多少,大部分都去当兼职编剧了。

    但是编剧同样受限于拍摄速度,实际上发挥的作用也不大。

    一大群几十个编剧分工合作,三国和水浒两部经典的全部剧本,用不了一年就能全部编完,而拍摄可能需要好几年。

    作者和编剧这伙人,相对于另一边剧组而言,有点像买卖双方的关系,而且还是纯粹的买方市场。

    能写剧本的人很多,就算是单个人的创作速度,也比剧组的拍摄速度快的多。

    作者和编剧都有大量的产品,等着被剧组选中用于拍摄。

    朱简烜必须带着数量过多的创作者和编剧们另谋生路,否则他们的地位会因为畸形的市场关系迅速下降。

    要有另外的平台,能够让他们另外单独牟利,同时获得广泛的影响力。

    不需要专门依靠剧组的选择。

    理所当然的方向就是创建专门的报纸和杂志,将他们新创作出来的新鲜故事持续刊载出去。

    现有的文艺作品市场上,确实有很大一批人的需求,与他们的能力是高度契合的。

    工业化完成的大明,庞大的市民阶层里面,有很多人从小就喜欢看故事。

    现有的各种经典,他们早就看了不止一遍了,戏台上上的演员一张口,他们就知道对方该说什么了。

    对于这些“老书虫”而言,统经典他们早就看腻了,全新故事反而更有吸引力。

    他们也在不断地寻找各种各样的新故事来看。

    实际上,就算是崇祯之前的大明,本土民间的书籍市场就颇为发达了。

    不断有新的和故事集被创作出来,不断的被民间的各种大小刊印机构刊载出来。

    但是这个行业的创作者的地位很低,一直都被认为是不入流的事情。

    创作那些经典的人,都不愿意署自己的真名。

    就像西游记这种作品,真正作者都没有署名,都是后世写论文分析出来的。

    同时由于雕版的效率限制,一部创作完成之后,要等待很长时间才能刊行,也没有连续更新创作的模式。

    崇祯朝之后,大明有了金属活字,也开始有了报刊市场,但是新故事市场仍然不温不火。

    最为关键的原因无外乎两个,一个是金钱利益问题,一个是社会地位问题。

    这两个问题其实也可以做是一个问题:正反馈问题。

    这个产业现在的模式,基本上都是刊印机构主动花钱,请人来创作新故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